摘 要:为明确产量构成因素对油用亚麻产量的影响,以18个油用亚麻品种为材料,对油用亚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品种间产量差异显著,内亚十一号、伊亚4号、坝亚15号、陇亚10号、晋亚15号、坝亚21号、坝选三号、内亚十四号等8个品种产量显著高于内亚九号(CK)。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表明,油用亚麻产量与单位面积株数、单株果数和每果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以产量(Y)为因变量,单位面积株数(X1)、单株果数(X2)、每果粒数(X3)和千粒重(X4)为自变量建立最优回归模型:Y=―4 316.343+0.736X1+0.628X2+0.425X3+0.242X4,回归模型分析表明,株数对产量影响最大,其次是单株果数、每果粒数和千粒重。综上所述,提升油用亚麻产量最重要途径是增加单位面积株数,即种植密度,但由于产量构成因素间的竞争和补偿机制,在增密的同时应综合考虑单株果数、每果粒数和千粒重适当的品种。
关键词:油用亚麻;产量评价;构成因素;通径分析
胡麻,即油用亚麻(Linum usitatissimum L.),是亚麻科(Linaceae)亚麻属(Linum)一年生草本植物,是我国北方地区重要的油料作物,也是干旱半干旱区主要的经济作物之一[1]。亚麻籽油因富含α-亚麻酸、天然维生素E及多种微量元素,深受消费者推崇。国家统计年鉴显示,2022年中国油用亚麻种植面积为16.9万hm2,主要分布于甘肃、河北、山西、内蒙古、宁夏、新疆等省份[2]。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以下称锡盟)气候冷凉、土壤肥力适中,适宜油用亚麻生长,其种植历史可追溯至清代。2019年全盟油用亚麻种植面积1.23万hm2,辖区有40余家不同规模的亚麻籽油加工厂。龙头企业锡林郭勒盟红井源油脂有限公司,是亚麻籽油国家标准起草单位,专注亚麻籽油40余年,年产能4万吨,产品远销国外[3]。2020年锡盟太仆寺旗被中国粮油协会授予“亚麻籽油之乡”称号。锡盟油用亚麻产业发展基础扎实,但由于经营分散、单产提升困难等因素导致油用亚麻种植成本高,相对于低廉的进口亚麻籽,逐渐失去竞争力,种植面积不断缩减,根据锡林郭勒盟统计局《2022年度锡盟主要数据指标情况》显示,2022年锡盟油用亚麻种植面积仅有0.56万hm2[4]。
近年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中央一号文件多次明确提出调整种植业结构,扩种油料,实施油料产能提升工程,强调要确保油料供应稳定。为响应政策号召,振兴亚麻产业,以提高单产为主攻目标,锡盟开展了高产油用亚麻品种引种试验,历时两年,选择来自主产区、生育期适宜、有高产潜力的油用亚麻品种,通过产量评价,筛选适宜本地的高产油用亚麻品种,为提高亚麻单产,提升经济效益,保障亚麻籽油产业原料供应提供技术支持。
此外,虽然锡盟油用亚麻种植历时悠久,但是相关科学研究甚少。鉴于该地区海拔较高、有效积温低、土壤贫瘠,有别于以往试验条件,因此有必要开展研究,验证现有产量形成理论在冷凉贫瘠地区的适用性,对类似生态区亚麻生产具有普适指导意义。
1 供试材料与方法目前已经
1.1 供试材料
18个油用亚麻品种,内亚九号(CK,当地主推品种)、内亚十号、内亚十一号、内亚十二号、内亚十三号、内亚十四号、内亚十五号、内亚十六号,坝选三号、坝亚7号、坝亚15号、坝亚19号、坝亚21号、陇亚10号、晋亚10号、晋亚12号、晋亚15号、伊亚4号。
1.2试验方法
试验于2023、2024年在锡盟太仆寺旗宝昌镇宏大村试验点(N41°55′41″,E115°16′46″),年平均气温1.6℃,10℃以上有效积温1812.3℃,无霜期110d左右,年降水量400mm左右,土壤为栗钙土,前茬为燕麦。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小区面积2000m2(100m×20m),两次重复。分别于2023年5月16日、2024年5月20日播种,采用机械条播,行距15cm,播种量为52.5kg/hm2。种肥施225 kg/hm2磷酸二铵(养分含量);苗高6~10cm时,追施尿素(N≥46%)75kg/hm2,现蕾到开花前追施尿素150kg/hm2。
1.3 测量指标及方法
指标测量参照《全国油料高产创建测产验收办法》。收获期每小区取3个样点进行测产,每样点取1平米计算株数,折合计算每公顷株数,随机取20株进行室内考种,测定单株果数、果粒数、单株粒重和千粒重等指标,用3样点平均数计算理论产量。
1.4 数据分析
利用Excel软件整理数据,SPSS 17软件进行差异性、相关性、回归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品种产量比较分析
由表1可知,品种间产量差异显著,内亚十一号、伊亚4号、坝亚15号、陇亚10号、晋亚15号、坝亚21号、坝选三号、内亚十四号、晋亚12号、坝亚7号、内亚十号、晋亚10号等12个品种产量高于对照内亚九号,增幅0.76%~29.05%,其余品种均低于对照,增幅―0.63%~―25.83%。
表1 不同品种油用亚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表现
2.2 差异性分析
由表2可知,18个品种的株数、单株果数、每果粒数、千粒重、产量等5个性状的变异系数介于7.18%~23.76%,从大到小依次是产量、株数、单株果数、每果粒数、千粒重。产量变异系数最大,说明在同等栽培条件下供试品种间产量差异较大。油用亚麻产量构成要素中,参试品种间株数变异系数最大,千粒重最小。
表2 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差异性
2.3 相关性分析
表3为不同品种油用亚麻产量及构成因素间相关性,由表可知,产量同株数、单株果数、每果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 0.608、0.486、0.492;株数同单株果数、千粒重,单株果数和千粒重呈负相关。
表3 产量及构成因素间相关系数
注:“**”代表在 0.01 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2.4 通径分析
2.4.1 对产量进行正态性检验
本次统计对象为小样本,采用 SPSS 软件中S-W法进行正态性检验(表 4),P>0.05,表明参试品种间产量服从正态分布,可以进行回归分析。
表4 对产量的正态性检验
2.4.2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回归分析
表 5 中第 4 个模型是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建立的最优回归模型。由表 6 可知,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Y)的影响从大到小依次为株数(X1)、单株果数(X2)、每果粒数(X3)、千粒重(X4),标准系数分别为 0.736、0.628、0.425、0.242 。最优线性回归方程 Y( 产量 )= ― 4316.343+0.736X1+0.628X2 +0.425X3 +0.242X4,对模型 4 进行共线性诊断,VIF<2(表 6),验证了回归方程可靠性。
表5 回归模型
表6 产量构成因素的回归系数
2.4.3 油用亚麻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的通径分析
利用通径系数分析法,根据直接通径系数(回归系数)和相关系数,算出间接通径系数,通过通径分析,进一步确定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具体效应。表7为各产量构成因素间直接、间接通径系数,由表可知,株数对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为0.736、0.628、0.425、0.242,株数通过单株果数、每果粒数、千粒重与产量的间接通径系数分别为―0.106 720、0.018 400、―0.144 992。
表7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通径系数
3 结论与讨论
3.1参试品种产量评价。不同油用亚麻品种产量的变异系数最大,品种间产量差异显著,说明选择的参试品种产量代表性较好,为引进高产品种、提升地方油用亚麻单产水平奠定了基础。通过产量比较,初步筛选出了产量表现高于对照10%以上的品种,分别是内亚十一号、伊亚4号、坝亚15号、陇亚10号、晋亚15号、坝亚21号、坝选三号和内亚十四号,可进一步验证品种产量。
3.2油用亚麻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的关系。在产量构成要素中,株数多样性最为丰富,千粒重相对稳定,单株果数、每果粒数居两者之间。株数、单株果数、每果粒数同产量间呈极显著正相关。株数、单株果数、每果粒数、千粒重的直接通径系数(回归系数)分别为0.736、0.628、0.425、0.242,对产量有直接的正向作用,其中株数影响最大,千粒重最小。鉴于以上结果,在油用亚麻引种中,提升产量最重要途径是增加单位株数,即种植密度,但由于产量构成因素间不同程度存在着克制和补偿机制[4],株数通过单株果数和千粒重对产量产生间接的负向影响,因此要综合考量多因素对产量的影响,进行合理密植,这与杨治伟等[5]在油用亚麻产量研究中的结论相似。
综上所述,在油用亚麻引种工作中,在考量耐密性的同时,还应综合选择单株果数、每果粒数、千粒重适当的品种,以达到提升地方油用亚麻单产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雨阳, 赵宝勰, 杜世坤, 等. 2021 年甘肃省胡麻品种区域试验白银试点参试材料综合评价[J]. 寒旱农业科学, 2024, 3(7): 623-627.
[2]杜彦斌. 5 个胡麻品种抗旱性的综合评价[D]. 兰州: 甘肃农业大学, 2018
[3]张鸿济. 锡林郭勒盟红井源油脂有限责任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呼和浩特: 内蒙古财经大学, 2021.
[4]赵倩, 姜鸿明, 孙美芝, 等. 山东省区试小麦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和通径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11, 27(7): 42-45.
[5]杨治伟, 钱爱萍, 张炜, 等. 种植密度对胡麻抗倒性和产量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8): 1-5.
文章摘自:张金巍,雒树青,额尔登图,等.不同品种油用亚麻产量对比及其构成因素分析[J/OL].中国麻业科学,1-10[2025-04-09].http://kns.cnki.net/kcms/detail/43.1467.s.20250319.1649.00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