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株洲雪松 周湘祁   来源:二O一O年度中国麻纺行业协会年会发言材料   发布时间:2010-04-06   Tag:   点击:
立足自身 强化整合 接轨终端

 

随着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麻纺产品已出现多样化、差异化格局,但流通渠道仍然是出口贸易为主,麻纺企业如何在中国经济强势发展的过程中开拓内销市场,做强终端产品,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和探索的课题。

一、       麻纺行业产品结构的现状和市场拓展的瓶颈问题

我国的纯麻类纺织产品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技术进步,积累了丰富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在生产能力、质量保证、生产效率和质量成本的控制方面都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中具有足够的优势和竞争力。但在交织类和混纺类产品中,麻纺企业缺乏优势竞争力。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生产装备和技术与棉纺相比差距较大

棉纺行业通过多年的设备更新和技术引进,已拥有了世界最先进的生产设备,实现了高效率、大卷装、短流程的工艺技术条件。设备的自动化程度高,在线监测能力强,质量控制稳定,降低了工人劳动强度,减少了用工量。生产效率、产品质量、成本得到有效控制。而麻纺企业的设备普遍陈旧、老化。即使是新购设备也是老机型,不能对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进行有效控制和提升。特别是长麻纺的生产设备,都是单机台控制,在线监测手段不健全,整个生产链工序多、流程长,人工操作比重大,生产效率低下、工人劳动强度高,产品质量不稳定,产品的生产周期长。

(二)产业链不完善与终端对接困难

绝大多数麻纺企业为专业的纱线或坯布厂,无论是产品研发能力还是专业技术能力,优势大部分都集中在纱线和坯布的开发,成品靠外协加工完成。而外协的印染企业对麻类产品的深加工技术和工艺缺乏系统的研究和开发,没有形成独特的、有核心竞争力的染整工艺和技术,加工的面料在风格、手感、功能性、舒适性等方面难与国外后整理的麻质面料形成竞争优势。面料设计研发团队与印染后整理研发团队的脱节和配合关联度的松散性使得麻纺产业链缺乏完整性。导致麻类产品很难引导消费、引导潮流,与终端的对接困难。

(三)薄弱的终端营销渠道

长期的外销格局,造成了麻纺产品内外销营销渠道的不平衡发展。外销渠道的客户主要为中间代理商,终端客户群缺乏。企业很难与一线客户直接交流、沟通,收到真实的市场需求信息。且麻纺企业营销团队的技术力量总体而言相对薄弱,与客户进行工艺、技术、质量、开发等方面的沟通存在障碍,使得开发产品与市场需求存在偏差和时差。导致与终端服装市场的对接困难。

麻纺行业在国内的市场营销和网络平台的建设还没有形成有影响的合力和区域,麻纺品牌有待在国内消费市场中树立起美誉度和信誉度。国内面料采购和服装品检人员对麻类产品的性能和生产加工缺乏基本的认识和了解,在面料质量评定过程中存在沟通障碍,制约了麻类面料在国内服装领域的推广使用。

(四)有待兴起的麻时尚

麻纺产品内需市场的开拓和推广一直受到麻的消费文化缺失的制约和影响,没有在消费者心中形成强大的、强烈的消费欲望,使得麻类产品在国内的使用和消费仍然停留在少数阶层和少数区域。麻纺企业大多致力于面料的生产和研发,在终端的服装和家用纺织品的消费市场投入的市场开发资金和力量远远没有形成俘获大众消费者的吸引力,也使得麻类产品在国内的终端市场的占有率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地位。只闻其声,难见踪影。麻时尚成了概念,还未出现风靡的潮流。

二、破解瓶颈   奋进而为

(一)加快技术改造步伐  缩小行业差距  提升竞争力

技术装备的提升、工艺的优化是企业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产品竞争力的有力保证。高度自动化的生产设备能严格按照设定的工艺要求,以定性、定量、规范化的机械动作实现传统纺织生产中依靠工人技术熟练程度完成各种简单重复的手工操作。而且设备运行的稳定性好、可靠性高、品种适应性广,产品质量有保障。麻纺企业使用的传统纺纱系统的设备,在工艺技术水平、产品质量、生产效率和节能减排指标方面,均远远落后于目前纺织工业的平均水平。各种新型纺纱技术和设备在麻纺行业的引进和应用非常有限。应该大力实验和推广成熟的先进的纺织、染整设备和工艺技术,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工艺和技术,使麻纺产品的加工质量和水平得到较大的提升的同时缩短生产交货周期,创造优惠的价格,提升产业和产品的竞争力。

(二)优化结构  提高档次

麻类纺织产品要扩大内销市场,首先要优化产品结构。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由初级向高端转化。根据中国消费者的喜好,织物设计在提高面料的精细度、柔软度、悬垂感和穿着舒适性方面下功夫,花型、色彩的设计应根据中国人的文化消费习惯选择,服装设计更要区分人群的地域的不同进行细化。在保证麻纺产品固有特性优势的基础上,发掘产品的多样性风格,增加功能性、时尚性元素,重视加大新型、高技术含量产品开发的投入力度,特别是加强对面料功能性(抗皱、免烫、防水、防污等)的研究和开发,使服装面料易于清洁、护理,节省洗涤用水和洗涤剂用量等。增加产品在市场技术方面的领先地位和独特性。色纺纱的开发和应用在长麻纺产品中一直存在技术瓶颈,还需要在纤维染色方式、纤维柔软技术、开松技术等方面努力攻克难关。

面料生产企业,还应该突破传统的从设备到营销一系列严密完整的实体结构,将部分高成本,不具备优势的功能通过外力转移出去,进行内部和外部资源的整合运作,来弥补自身条件的不足或缺陷,达到生产功能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功效。通过这种经营模式,将高风险、高成本转嫁出去,集中资源投入到高附加值的产品生产中。

(三)以信息化建设为突破口

疏通供应链渠道世界纺织品的流行周期越来越短,现代物流日渐成熟。企业在应对小批量、多品种、高质量、快交货的市场竞争中,不仅要改善加工过程中的运行能力,还要建立适应快速反应的资源配置能力,从产品开发研究、生产过程、管理过程、到营销过程都要实现性息化管理,赢得沟通和实施的时间和效率。

面料只是整个纺织产业链的中间环节,没有直接面对终端消费者,不能直接主导或引导服装商品的终端消费市场。面料的开发必须与下游的印染加工企业、服装面料采购商、服装设计师建立更加密切的沟通和合作渠道,进行深度合作,不脱离终端市场的需求和引导,应该由个体的竞争上升到供应链与供应商之间的竞争。建立和疏通有效的供应链渠道,能够保证供应链上的产品设计、研发、生产、物流配送、信息化管理、渠道建立等各个环节的顺畅合作,提高供应链的市场反应速度及灵敏度,提升麻纺行业的综合实力。

(四)洞悉市场接轨终端

当今是一个设计制胜的的时代,通过设计师的创新和创意,能够使产品附加值得到大幅提升,为客户提供更有特色和更具市场竞争力的产品。产品设计师在提升专业技术素质的同时应该培养文化艺术素养和增强市场意识。在中国的服装品牌正在酝酿世界时尚大格局中的中国服装品牌时代的到来之际,设计师应该洞悉市场和消费热潮,融入服装的消费视野,与国内外品牌建立更加密切的关系,了解人们的消费哲学、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文化意识,开发出更丰富的能够影响市场的时尚走向的产品。

面料生产企业还应该积极同服装、面料采购商、品牌消费市场直接联系,做好客户服务,把握市场变化,与下游的服装企业和终端市场建立更完善的研发、生产、销售和售后服务体系,加强交流和合作,将产品与市场推广做到无缝衔接,围绕产品投入市场,开展更多的宣传和推广工作,使产品快速转化为商品,实现企业的市场价值和社会价值。

(五)人才培训团队建设

中国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正由劳动力成本优势向功能优势、效率优势、性价比优势转变。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提高,企业必须在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发掘人才上下功夫,才能在人力资源紧缺的时候从容应对。创建一个和谐的企业文化氛围,建立一支符合企业价值观的、稳定的员工队伍具有重要意义。人才集聚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才能做到机制留人、待遇留人、情感留人,让每位员工都有施展才华的平台,积极地为企业奉献聪明才智。

(六)应对低碳经济承担社会责任

低碳经济是当今的社会热点问题,面对低碳经济的到来,企业要树立低碳、环保的思想观念,在产品的开发和生产过程中,研究、采用先进的节能减排的工艺和技术,特别是在麻纤维脱胶、经纱上浆、染整加工环节要加快工艺技术的进步,引进和采用低浴比设备,减少水及化学品的用量和蒸汽的消耗量;研究低温节能新工艺,筛选助剂,缩短产品的工艺流程,提高酶制剂在脱胶、坯布前处理、染色等加工中的利用率,精炼酶、低温练漂助剂的使用能缩短热加工流程,降低蒸气消耗;低温活性染料染色,能大大减少染色时的水解,减少化学品用量,减少染色后的洗水次数,有利于节水、节电、节约蒸汽。在脱胶、印染采用热能回收装置,能减少能源消耗,降低生产成本。印染排放的污水中,大部分是70-80 度的热水,通过热能回收装置,可以使室温下的20-25 度的冷水升温到60-70 度直接使用。丝光碱液的回收、PVA 浆料的回收技术的应用也是企业未来发展的需要。总之,倡导绿色时尚文化和环保的消费观念是每个纺织企业在社会进步、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

面对世界服装潮流的演变和趋势,麻纺企业在一如既往的遵循自身产品特色的同时,也要顺势而为地吸取流行元素和风格,根据终端市场的需求,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审美趣味、不同营销理念的消费群体的喜好,从色彩、图案、质地、成本几个方面设计开发产品,准确界定各种产品的定位,树立设计和生产为消费者服务,对消费者负责的理念,上下游加强联系和整合,形成产业链优势,提升麻纺行业竞争力。同时与终端市场的经销商,品牌商有机结合,挖掘社会资源,将品牌建设与市场基础建设相结合,建设和管理好营销渠道,创建合作共赢的模式,为消费者提供质量更优、价格更合理的产品。麻纺行业应在社会前进的浪潮中锐意进取,奋进而为。

 

 

 


更多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