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制纱工艺是传统夏布的核心技艺,纱线的均匀及精细程度是满足夏布日用性能的保障,当代夏布文化的传承发展,又将恢复其服用属性作为关注的重点,因此,关于制纱核心工艺的保护与传承是至关重要的。本文以日本昭和村为案例,采用实地调研、访谈、文献研究等方法,分析了昭和村传统制纱工艺的特点以及其苎麻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经验。昭和村从文化生态建设的角度出发,开展了不限于本村学员的苎麻传习制度、开拓市场的区域品牌化路线、文旅融合的乡村发展战略三大举措。昭和村的案例为我国传统夏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对推动我国苎麻文化生态重构、乡村振兴具有一定现实意义与参考价值。
关键词:夏布;制纱工艺;文化生态;传承
1955年,美国文化进化论学者斯图尔德提出“文化生态学”的概念,是指,研究人类存在的整个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各种因素交互作用而产生的文化生产、发展、变异规律的学说。[1]苎麻作为我国古代最重要的农作物之一,在一定的历史和地域条件下形成其独特的文化空间,人类在社会长期发展中逐步形成的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艺术表现形式,共同构成了苎麻文化的生态系统。文化生态中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等诸多要素,成为了探究苎麻文化传承与发展路径的重要前提与条件[2]。
苎麻织物在我国素有“国纺源头,万年衣祖”之称,对周边国家也产生了深远影响,曾是古代东亚地区人们主要的日常服装面料,在我国称其为夏布[3],日本称其为上布。我国夏布生产主要集中在江西万载、湖南浏阳、四川隆昌以及重庆荣昌等乡镇地区,近现代主要以坯布的形式出口日韩等地。一方面,长期出口坯布的情况使得我国夏布产业对国外市场有很强的依赖性,导致我国夏布的日用性缺失,与之相关的制纱核心工艺及后处理工艺面临失传。另一方面,由于传承人老龄化、从业人群发展不稳定等问题导致苎麻文化出现断代危机。日本本州地区唯一的苎麻产地昭和村也有着长期供应苎麻原料的历史,在技艺保护及文化传承上曾面临与我国相似的问题。由于日本在非遗保护方面的起步较早,经过几十年的探索,昭和村从文化生态建设的角度出发,通过系列举措使苎麻文化活态传承,使乡村恢复活力。
苎麻作为一种农业作物,其种植及织造的从业者大都生活在乡村,因此,在研究苎麻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路径时离不开乡土人文环境。我国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建设文化生态乡村。2017年8月,笔者随考察团前往昭和村考察了其关于苎麻文化保护与活化情况,并结合近几年对中日相关文献的深入研究,从服用的角度,分析了昭和村苎麻制纱核心工艺的特点,以及其文化传承的宝贵经验,希望能够为我国苎麻文化的传承及核心技艺的保护提供新的思路。
1.昭和村苎麻文化溯源
昭和村传承了600多年的苎麻种植技术,保留着原始的自然风貌及朴实的人文叙事。昭和村位于福岛县会津地区的中心地带,地处高寒地区,周围群山环绕,夏季气候凉爽,冬季积雪量可达2米之深。正是因为这样的自然环境,使昭和村具有得天独厚的苎麻种植条件,在自然的眷顾下,延续着古老的传统,苎麻文化已经深深烙印在昭和村的历史文脉中。
日本江户时代,苎麻和大麻摆脱了中世纪自给性生产,开始作为商品发展,出现了“越后上布”“奈良上布”等技艺精湛、织造精美的纳贡专用高级苎麻布。昭和村正是在这一时期开始,逐渐成为上布最大的原料供给地,也迎来了苎麻产业发展的兴盛期。[4]然而,随着棉花商品经济的发展,日本原由苎麻主导的纺织品原料市场格局发生剧变,苎麻纺织品不复往日荣光,已不再被广泛用于日本人四季的日常服装面料,而是因其透气性、耐用性被用于织造夏季和服、蚊帐、麻绳等日常用品。
进入20世纪,在战争破坏、废麻种粮、化纤普及、服制改革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下,日本苎麻产业整体江河日下,昭和村也无法独善其身。为了保存苎麻生产技术,促进经济发展,1971年成立了“昭和村农业协同组合苎麻生产部会”,统一销售苎麻原料。1981年,农协增设了织造课程,使昭和村不仅销售苎麻原料,还开始织造销售苎麻产品,以此开启了从原料生产向纺织品加工转型的新征程。[5]
2.昭和村制纱工艺特征
昭和村所产苎麻叶面正背均为绿色,茎细而皮薄,纤维细腻,柔韧性高,但由于气候和地理环境的影响,其产量很低,一年只在7-8月份收获一季。昭和村所产出的高质量手工苎麻纱主要供应给越后上布.小千谷缩技术保存协会,用于织造精细的和服面料。
中国的苎麻品种主要为白苎,当前大规模种植的白苎主要用于麻纺工业,如川苎1号,湘苎2号,其优势为抗病虫、抗倒伏,纤维产量大,一年可收获三季,但并不太适合用于手工精细服用夏布。
好麻产好纱,好纱织好布。制纱对于后期面料织造是十分关键的工艺步骤。前期笔者在中国湘赣地区做了大量关于夏布制纱工艺的研究,结合昭和村精细服用苎麻面料手工制纱的特点进行如下比照,见表1。
制纱工艺指从苎麻收割、纤维提取到绩麻成纱的整个工序,主要包括原材料处理和制纱两部分。从图表中,可以看出昭和村的制纱工艺与中国湘赣地区有一些差异。首先在品控方面,中国收获苎麻时采用打麻的方式,打倒麻秆后直接在田间进行剥麻,对麻的质量上没有进行筛选。而昭和村在收获苎麻时,先严格按照纤维成熟度将麻秆分为3类,选取纤维质量最好的一类手工绩成麻纱,用于上布的织造。麻秆扎成捆后,再根据经验用尺子丈量截取中段纤维,长度统一、粗细均匀、质量较好的麻秆。通过分类和截取两道对麻质筛选的工序,从选材上保证了服用苎麻纤维的品质,同时,也使后期绩好的纱线结节位置趋于一致,织造的面料细腻,手感柔软。其次在渍麻工序上,中国只有渍麻皮一道工序,而昭和村除了渍麻皮外,在剥麻工序前还需要渍麻秆,且两次均用活水渍麻,使后续刮好的麻皮纤维洁白且富有光泽。最后在漂麻方式上也有所不同,中国湘赣地区在户外漂麻,为了使纤维脱胶效果更好,通常每日在麻干上泼水3-5次,使纤维反复晒白,这种方式可能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纤维变硬。昭和村则采用在室内通风处阴干的方式,虽然耗费时间较长,但很好地保持了纤维的柔韧性。
通过中日制纱工艺的对比,可以看出中日在制纱观念上有很大差异。昭和村在制纱上讲求因材施用,麻秆去头去尾取用中段最好的部分用于织造精细的服用面料,保证了面料纤维的均匀与高品质(图1),剩下的头尾两部分纤维成熟度过老或过嫩的麻秆,根据其特点另有用途。而中国则讲求物尽其用,就算很短的纤维也会将其绩接成纱,纱线粗细不均、绩接节点多、导致夏布的手感粗糙、舒适性差,很少用于服装面料。工艺与观念的差别,也导致了中日在审美方面的不同,日本上布质地轻薄,透光性好,多在其上进行形彩、刺绣等点缀,给人以精致华美的视觉印象。中国夏布则更讲求保持纤维的原始质感,很少进行粉饰,具有古朴醇厚的审美意趣。
昭和村的制纱工艺是其织造的服用面料质感精细的秘密所在,然而,当代随着日本苎麻市场不断萎缩、老龄化加剧等大环境影响,昭和村的苎麻从业者数量急剧减少,苎麻产业结构单一、乡村发展低迷,传承百年的苎麻文化传统面临着消亡危机。随着日本对非遗文化保护的不断重视,1975年国家《文化财保护法》增设了“文化财保存技术”制度,昭和村的苎麻织造技艺在1989年被选定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两年后,其苎麻生产及纤维提取技术(からむし(苧麻)生産.苧引き)被选定为国家级保存技术。在此基础上,为了保护和传承本土的苎麻文化,使乡村恢复活力,昭和村开始重新审视和评估传统文化与乡村振兴的作用关系,[6]以构建文化生态的发展观,建立政府、企业、组织、农户间的良性合作关系,共同设计实施了一系列可持续的保护举措。
3.昭和村苎麻文化区域保护相关举措
3.1面向未来的继任者计划
截至2020年,昭和村的人口统计仅为1246人,老龄化率为65%[7],仅在本村内挖掘培养合适的传承人是非常困难的。为了让更多外乡人了解和喜爱苎麻文化,从而达到技艺传承的目的,1994年起昭和村开始正式推行每年一期的“继任者计划”。
“继任者计划”分为体验生制度和研修生制度两部分,苎麻体验生制度采用申请制,每年招募约5人。申请时需提交简历及800字的申请动机,而后再经过面试,最终选出适合的人选。体验期通常为每年5月上旬到次年3月下旬,共11个月。体验内容根据当地苎麻耕种时令设计,体验生在每年的5-7月体验苎麻种植、养护与收割;7-8月体验纤维提取工序;5-12月体验绩麻挽纱工序;12月-次年3月体验苎麻纺织工艺。最终,学员们将织出1条和服腰带并在3月举办成果展。
考察团参观了体验生学习刮青的工作室(图2),另外还拜访了当地的绩麻手艺人,学习了昭和村的制纱核心工艺(图3、图4)。在与体验生交流中笔者了解到,在昭和村学习苎麻技艺之余,她们还积极参与丰富的山村文化生活。体验期间所需的苎麻材料、工具、学费、住宿等费用均由村子准备或承担。体验期满后,学员如果想更加深入地学习苎麻技艺,可作为研修生继续留在村里工作生活(图5),研修生期间还享有为期三年的政府津贴,这种情况下,多数研修生最后选择了在昭和村定居。
昭和村的这一举措,让更多外乡人感受到乡村生活的魅力,热爱当地的苎麻文化并成为从业者。通过这样一个制度的形式让传统文化可持续地传承下去。正如其官方所称的“制度就是继承者”。
3.2开拓市场的品牌化路线
昭和村产出的苎麻原料中仅有约15%的高质量苎麻供应给越后上布,其余原麻自产自销。由于外部需求的减少,导致大量的原麻囤积,只作为原料供应所带来的经济收益无法满足村民的生活需要,而昭和村自己生产的苎麻纺织品知名度低、价格高,缺乏统一的质量标准,很难被大众所接受。2006年昭和村设立了苎麻推广办公室[8],与生产技术保存会和奥会津昭和村推广公司联合起来,利用村里的原麻库存开发符合现代需求的各类产品,全面打造和推广昭和村自己的苎麻织造品牌。
首先,为了与其他地区的苎麻织物区别开来,村内各有关单位、个体在苎麻应用范围及质量上达成共识,统一注册使用“昭和村苎麻织造”的品牌商标(图6),并通过参加贸易展会的方式,推广销售本土品牌,让消费者正确了解昭和村的苎麻文化及产品优越性。
其次,为了区分高端市场,除了用手绩纱线织造精细昂贵的和服及腰带外,昭和村致力于研发具有手绩特点的新型机纺纱线,开发价格更亲民的现代服饰及日用产品。笔者在商店考察时,看到一件机纺苎麻白衬衫,其纱织细腻,光泽手感都可与手工纱线媲美,但价格却远低于手工面料,令人惊叹。昭和村村长认为,“过去精细手工苎麻面料主要用于贵族阶层的服饰,对于平民来说是奢侈品,当代我们能够使用先进技术,在追求手工品质的基础上,使价格更优惠,让更多的人感受到精细苎麻面料的魅力,通过现代科技手段为苎麻文化带来更广泛的推广与传播。”通过与村长的交谈,考察团更加坚信当代恢复苎麻服用属性的意义与价值。
昭和村通过全面打造本土苎麻织造品牌,开发符合当代人们生活的产品,使苎麻从业者收入得到保障,重拾信心。随着产品需求的增加,与之相关的工作岗位增多,从而为当地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
3.3文旅融合的苎麻村战略
为了保护本土的苎麻文化传统,同时谋求乡村的再生和活化,昭和村观光协会、苎麻生产技术保存协会、奥会津昭和村振兴公社、非营利组织苎麻俱乐部等单位通力合作,建立官方宣传网站、推出以苎麻为元素设计的昭和村吉祥物(图7)、并围绕苎麻主题开发各类文旅项目,吸引外界了解昭和村的苎麻文化,爱上乡村生活。
一方面,以奥会津昭和村振兴公社为中心开设了“白桦山庄”温泉度假酒店,其建筑及室内各处的装饰材料均采用了苎麻纤维,让游客切身地感受到苎麻家纺的独特魅力。另外,还在村内开设“苎麻之乡”主题综合体验区,其中包括世界苎麻苗圃、织姬交流馆、苎麻庵餐厅以及苎麻工艺博物馆(图8、图9)。游客可以在织姬交流馆的苎麻工坊中体验绩麻和织造等。短期课程,在特产商店中可以购买昭和村的苎麻产品和时令蔬菜。园区的苎麻庵餐厅也相应推出了特色苎麻餐饮。苎麻工艺博物馆内展示了昭和村苎麻文化相关的历史文物,以及发行出售的各类相关书籍。工作人员介绍,每年7月中旬在体验区内会举办苎麻文化集市,集市上有苎麻织造过程的展示、和服展演、特产销售等活动,自1986年起举办至今,已成为昭和村的传统活动。
另一方面,由志愿者组成的非营利组织苎麻俱乐,于2007年收购了当地的闲置房屋,并将其整备为乡村体验民宿,让想要在此定居的人预先体验一周以上的乡村生活。苎麻俱乐部还策划开展了“乡村校园”项目,将乡村作为大学研究和考察的基地,将人与人、城市与村庄联系起来,加强外界与村民的交流,使村民从中受益。
4结语
昭和村的苎麻文化生态之核心在于围绕其传承百年的苎麻种植技术及服用手工制纱工艺而展开的生产活动,为有效保护传承其苎麻文化的核心技艺,通过构建苎麻文化生态,开展了多项举措。首先是施行了体验加驻留的传习机制。在苎麻技艺的传习内容上系统全面;在扶持对象上,不仅对本村的传承人给予支持,还鼓励外来人员了解、学习苎麻相关技艺,为学员提供津贴福利。通过这样的传习机制,昭和村拓展了传承人的选择范围和途径,保证了从业者的数量,使核心技艺可持续传承下去。其次昭和村在苎麻文化传承过程中始终强调时代性。[9]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又借助先进科技赋能传统工艺,研发出媲美服用手工面料的机纺纱线,以手工和工业化生产相结合的方式,推出了既能满足手工面料品质要求、又能保证产量和大众消费水平的苎麻产品,促进了日本苎麻产业的发展与苎麻文化的推广。最后昭和村从乡村振兴的角度,全面打造“苎麻之乡”文旅形象。在原有村落基础上改造设立工艺博物馆、织姬交流馆、特色餐厅、主题酒店等文旅项目,让人们全方位了解和感受其深厚的文化内涵。苎麻文化和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协同发展这一策略既让昭和村将自然资源和乡土风情发挥得淋漓尽致,也让其苎麻产业突破了原有的单一产业结构,拥有更为坚实的抗风险能力和转型基础。
夏布在我国古代有着数千年的服用历史,技艺之精湛堪比丝绸,东汉人对夏布服装有“色如银袍以光躯”的美誉。相对于织造门帘等纱线较粗的日用品,贴身穿用的夏布对精细度及柔软度有着更高的要求,通常需要使用更为细腻、均匀的手工纱线织造。但由于汉服文化的没落以及近现代长期出口坯布等历史原因,使我国夏布的服用性逐渐消失,核心的制纱工艺也随之濒临失传。而日本在上布制纱工艺上之所以保留得较好,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其和服文化的延续。当代中国也有一些收藏家、学者致力于传统服饰的复原和制作,从工艺上传承先人的智慧,另外“那曲”、“ICICLE”等一些时尚品牌也开始关注并尝试将夏布等传统材料运用在当代服装的设计中,为我们展现了非遗与时尚结合的可行性。未来我们可以更多地从可穿用的角度思考夏布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我国的非遗保护工作相比于日本起步较晚,2008年,重庆荣昌县及江西万载县的夏布织造技艺首次载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此,我国政府机构、专家学者以及相关从业者们在夏布文化保护与传承上做出了诸多努力。如,政府对非遗传承人及从业者的大力扶持;2016年荣昌建成的“夏布小镇”非遗文化景区;以及催生了像“闲云夏布”[10]这样从市场角度守正创新的苎麻产品品牌等。结合昭和村苎麻文化生态建设所给我们的启示,当代我国传统夏布技艺的传承人以乡镇地区的中老年人为主,且大多从事织造工作,纱线的来源主要是从中间商手中购买,没有统一的服用标准,质量参差不齐,真正从事传统夏布制纱工艺的手艺人极为稀少。为此,我们不仅要扶持现有的非遗传承人,更重要的是制定可持续的传习机制,以填补缺失的核心技艺,并从政策上支持更多非遗爱好者成为文化的继承者;还应注重非遗传承中“传统”与“现代”的平衡,为了确保技艺本真,核心环节需要完善的保留,而为了适应时代需要,技艺也应接受科技的变革;从国家乡村振兴的发展战略切入,鼓励我国乡镇苎麻产地利用现有设施条件进行优化改造,建设苎麻文化特色旅游目的地,促进文旅产业融合与乡村振兴一同规划、一体推进。[11]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相信结合他国先行者的宝贵经验,有助于恢复和保护我国传统夏布的核心制纱工艺,开拓夏布服饰市场,重铸我国夏布文化生态,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文化兴盛之路。
参考文献
[1][美]朱利安.H.斯图尔特著,潘艳、陈洪波译:《文化生态学》[J],《南方文物》,2007(2):107-112。
[2]张颖:《基于区域知识的整体生态观——人类学区域研究视角下我国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理论与实践反思》[J],《贵州社会科学》,2022,385(1):50-56。
[3]廖江波:《夏布源流及其工艺与布艺研究》,[D],上海:东华大学,2018。
[4][日]永原慶二:苧麻.絹.木綿の社会史[M],东京:吉川弘文館,2004。
[5][日]加藤真义,官野仁.伝統工芸技術の伝承と地域社会-苧麻を素材とした織物生産の事例[J],福岛大学地域创造,2006,17(2):4-19。
[6]胡亮.日本乡村振兴中农民主体实践特点—以文化遗产活用为例[J].农业现代化研究,2022(43):1-8。
[7]日本昭和村官方网页https://www.vill.showa.fukushima.jp。
[8][日]久岛桃代:農山村女性移住者と自然との関わりにみるライフストーリー福島県昭和村における「織姫」と「からむし」との関わりから[J].日本オーラル.ヒストリー研究,2019,15(9):109-124。
[9]刘润福:从中日比较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统手工艺保护[J],装饰,2016,284(12):30-36。
[10]廖江波:民艺转化的现代性—基于闲云夏布的案例[J],装饰,2021,341(09):116-119。
[11]郑鸣皋:乡村旅游开发中乡村文化生态建设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1,5(31):9-12。
文章摘自;王悦,王启迪,何酉.传统夏布制纱工艺保护与传承——以日本昭和村苎麻文化生态建设为例[J].服装设计师,2022(09):96-1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