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中庆   来源:   发布时间:2023-07-06   Tag:   点击:
[麻进展]新中国成立初期外销产业发展与工业化建设之起步_以苎麻业为例

  要:新中国成立后,中共中央工作重心由革命斗争转向经济建设,“一五”计划确定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外汇资金缺乏制约落后国家工业化建设的起步,在新中国一边倒的外交战略及国际封锁时局的影响下尤为明显?政府为解决这一难题,通过大力发展苎麻等劳动密集型的外销型产业,换取工业建设所需的设备和技术?这一策略的顺利实施得益于政府对外销产业的管控,在促进重工业建设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苎麻等外销型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新中国成立初期;外销产业;工业化建设;苎麻业

 

学术界就新中国成立后牺牲农业支援工业建设似已达成共识,大都以工农业产品“剪刀差”对之进行论述,然而“剪刀差”并不能涵盖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建设进程起步阶段产业关系的所有内容?“一五”计划时期,在极度缺乏外汇资金的情况下,党和政府为了建设重工业,除通过压低农产品特别是工业原料的价格哺育工业外,还通过发展外销产业创造外汇,为重工业建设换取设备?技术等?而外销产业超出了农业范畴,除种植业外,还包括轻工业(包括手工业在内)和粗放型的采矿业?

诚如胡绳所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是靠掠夺殖民地起家的”,如英国依靠圈地运动与海外殖民掠夺实现原始资本积累,日本通过对外扩张和获取战争赔款为工业发展筹集了工业化建设必要的资金?而充分的资金特别是外汇资金对于后发展型国家工业化的起步而言至关重要,“工业化的进度和程度将大部分决定于可用资本的多少”,外汇资金不足往往成为制约后发展型国家经济起飞的重要瓶颈?在重工业建设中,这一问题会更加凸显?“一五”计划确立了新中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建设资金主要源于没收官僚资本?侨汇?外国贷款和援助?发展外销型产业等几种途径?通过前几种途径获取的资金较为有限,对于中国这一人口众多?经济落后?工业基础十分薄弱的传统农业大国而言,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使其一些初级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发展具有国际市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外销型产业)成为换取外汇支援重工业建设最为重要的方式之一?本文拟以苎麻业为例,探讨新中国成立初期特别是“一五”计划时期,外销型产业发展与工业化建设起步阶段之间的关系?

①参见国家统计局:《解放后全国工农业商品价格剪刀差变化情况》,《经济研究资料》1957年8月6日印发;李炳坤:《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问题》,北京:农业出版社,1981年;严瑞珍等:《中国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冯海发?李溦:《我国农业为工业化提供资金积累的数量研究》,《经济研究》1993年第9期;武力:《1949-1978年中国“剪刀差”差额辨正》,《中国经济史研究》2001年第4期;董正华:《走向现代的小农:历史的视角与东亚的经验》,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

②参见金冲及:《一本书的历史:胡乔木?胡绳谈〈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21页?

③有学者对圈地运动在英国原始资本积累中的作用表示异议,详见于民:《圈地运动与英国农业资本主义发展的典型性问题新论---兼与国内学术界某些流行性观点商榷》,《安徽史学》2009年第2期?

④参见张培刚:《农业与工业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242页?

⑤本文苎麻业仅指苎麻种植业,不包括苎麻纺织业?

一?新中国成立伊始苎麻产业概貌

新中国成立后,中共中央制定了“发展新民主主义的人民经济,稳步地变农业国为工业国”的目标,“一五”计划明确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原本经济十分落后的中国,在历经十多年的战争后,各项经济指标普遍陷入低谷?1949年与全面抗战前的1936年相比,粮食产量减少24.5%,棉花产量减少45.6%,工业产值只及49.9%?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人民银行的全部外汇储备仅有1.57亿美元”,筹集外汇资金用于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成为当时新中国政府至为重要的任务?

新中国政府在外交上采取“一边倒”的策略,其对外贸的影响并非立竿见影?1950年,中美贸易仍占中国对外贸易第一位,达28.84%?1951年,因抗美援朝时局发生了改变,苏联及人民民主国家在对外贸易中的比重由1950年的26%增至6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对苏联和各人民民主国家的进出口额占我国进出口总额的77.9%”?“一边倒”的外交战略及国际时局的变化减少了经济发展的可供选择项,使中国工业化建设在起步阶段失去了对外尤其是从资本主义国家融资的可能性?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下进行工业化建设,只得依据社会主义阵营特别是苏联的需求出口相应产品,赚取外汇换取工业化建设所需的技术?机械设备以及没有能力生产的重工业原料?但单纯依靠市场手段难以在短时间内迅速实现外汇资金积累,如此就需要依靠政府的力量大力发展出口贸易,由是苎麻等外销产业格外受到重视?

苎麻为中国特产,主要分布在湘?鄂?赣?川等南方省份,具有较为广阔的国际市场,在全面抗战前就是中国出口大宗之一?然历经十多年战乱后,各地苎麻产量均大不如前?其中,湖南省在全面抗战前苎麻年产量约为16万担,抗战胜利前减少至13万担,内战后又减少至7万担?1949年,江西全省苎麻面积仅存4.5万亩,与抗战中最低的13万亩(1938年)相比差距明显?湖北省1936年苎麻产量约25万担1939年降至14万担1949年更是减至10.8万担??两场战争使苎麻种植业明显衰落,出口也大不如前?相比而言,内战的影响比抗战更大?如湖北阳新县,1937年种植9.5万亩,总产9.5万担,抗战中的1939年种植7万亩,总产7万担?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恢复到9.5万亩,9.5万担?,到1949年解放前夕,面积已不足万亩,产量仅万余担,“不及战前的十分之一”??其他外销产业的产量亦大幅度减少,如桐油1949年的产量为96500吨,只及1934-1937年平均产量的70.44%??

二?工业化建设起步阶段的需要与苎麻业的恢复和发展

新中国成立伊始,苎麻等外销产业虽比全面抗战前明显衰落,但由于在工业化建设起步阶段急需外汇资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第2页?

②吴承明?董志凯:《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9-1952)》,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50-51页?

③陈明远:《历史的见证:四十年票证和人民币史》,南京:凤凰出版社,2009年,第184页?

④王季深:《新中国对外贸易》,上海:五十年代出版社,1953年,第71页?

⑤《输入超过输出的落后状况一去不返,五年对外贸易计划提前完成》,《人民日报》1957年11月28日?

⑥胡明?卢世光:《土特产品和国家工业化建设》:北京:通俗读物出版社,1956年,第15-18页?

⑦《湖南贸易(2)》,第65-66页?转引自元生朝?刘俊利:《两湖(湘鄂)苎麻的产量分布和生产成本估计(1950年调查)》,武汉大学农艺学系1951年10月印行,湖北省档案馆藏,档案号:ZNK-422?

⑧罗盛槐:《西省农牧渔业志》,合肥:黄山书社,1999年,第313页?

⑨《湖北省苎麻生产情况与改进意见》(1954年),湖北省档案馆藏,档案号:SZ107-02-0120-019?据《湖北省年鉴》(民国史料丛刊第1021册)估计,1936年湖北省苎麻种植面积为39.5万亩;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 Hong Kong . April.6.1949NO.416(见《关于苎麻?大麻?黄麻(1950年)》,湖北省档案馆藏,档案号:ZNL-1314)估计,1936年湖北省苎麻种植面积为22万亩,与新中国成立后的估算近似,遂采用25万亩之说?

湖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湖北省志·农业》(上),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2页?

?《湖北省苎麻生产情况与改进意见》,湖北省档案馆藏,档案号:SZ107-02-0120-019?

?湖北省阳新县县志编纂委员会:《阳新县志》,北京:新华出版社,1993年,第173-174页?

?《阳新县关于制定一九五五年至一九五七年大力发展苎麻生产计划的报告》,阳新县档案馆藏,档案号:0054-11?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档案馆:《1949-1952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农业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年,第19页?

金,政府对这类具有国际市场的产业十分重视,在限制同人民吃?穿关系重大的主要商品出口的同时,大力组织各种工业品?矿产品?水产品?小土产?山货?手工艺品等与人民生活关系不大的物资出口,以增加外汇,为工业化建设的起步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中央政府将出口贸易视作推动实现工业化的重要基础,在“一五”计划中明确指出,“对苏联和各人民民主国家的贸易,特别是对苏联的贸易,是完成我国五年进出口任务?保证对外贸易正常发展的稳固基础,这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有极重大的意义?这种经济合作,首先是我国能够从苏联那里得到巨大的技术精良的援助,保证我国为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所必需的设备和进口器材”,为此要“稳步地增加主要农产品和矿产品的输出量;扩大山林特产?手工艺品和某些工业品的出口,增加出口种类,并改善出口物资的规格和质量”,并强调一旦在“内销同外销发生矛盾时,应该首先保证出口合同,完成出口计划”?简而言之,“对外贸易的首要任务,是为发展重工业服务”?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出口贸易始终与推动工业化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报刊对出口商品价值的宣传,并不以货币而是以能换回多少工业设备作为衡量标准?如1950-1955年,全面出口猪鬃约可换得钢材142万余吨?1953年1月至1955年9月,浙江省出口的茶叶?丝绸?黄麻?晒烟?药材?手工艺品等39种主要商品,其价值可换回34538台拖拉机或48套5万纱锭纺纱厂的全部设备?1950年代初,出口1吨苎麻可以换回40吨肥料?或10吨汽油?或4.5钢轨?或5.1吨钢材?或25辆自行车,而3.2吨苎麻可以换回载重2.5吨卡车1部,5吨苎麻可以换回1台四五匹马力的拖拉机,300吨苎麻可以换回3000瓦发电设备一套,15825吨苎麻可以换回一个现代化的无缝钢管厂?正因如此,政府认为“大力抢夺恢复和发展苎麻生产,对于支援国家工业化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五”计划实施以后,由于“国家工业建设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迫切要求大力发展苎麻生产”?发展外销产业,成为“一五”计划所提出的重要任务之一,甚至直接关系着工业化建设的成败?如时人所言:“苏联帮助我国新建与改建的141项规模巨大的工程,其中包括钢铁联合企业?有色冶金企业?煤矿?石油加工工厂?机器制造厂?汽车厂?拖拉机制造厂?电力站等等,这些厂矿的设备,都是通过贸易方式,用输出我国的农产品?土特产品及矿产品来换取的?因此,发展国营对外贸易?完成国家的进出口计划,对促进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是有重大作用的?”归根结底在于,“出口与国家工业化的密切关系:出口是为了保证进口,多出口就能多进口,少出口就少进口,不出口就不能进口”?

正是基于“不积极组织出口,就会妨碍我们的工业建设”这一认识,国家对外销产业特别重视,并使其生产在短时间内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以苎麻业为例,1957年,全国苎麻种植面积由1952年的67.49万亩增至121.10万亩,总产量由80.87万担增至105.20万担?中南区是全国苎麻种植集中区,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70%以上??湖北省为中南区苎麻种植的主要产区,“一五”计划前,其种植面积与产量均已有所回升,产量比1949年大为增加??“一五”计划实施后,为加快苎麻业的发展速度,湖北省政府采取多项有利政策与措施,以保证增产计划的完成??1953年,湖北省苎麻产区发展到44县?,种植面积16.31万亩,比1952年增长了25.85%;产量达24.38万担,增长了32.93%?种植面积虽与全面抗战前仍有一定差距,但产量已与之相当?

①《适应工业需要,增加外汇储备》,《人民日报》1957年9月8日?

②《我国出口物资潜力巨大》,《人民日报》1957年12月21日?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1955年总15期,第593页?

④赵继昌:《为第一个五年计划服务的我国对外贸易》,《人民日报》1955年11月9日?

⑤吴景棣:《重要出口物资---猪鬃》,《人民日报》1955年8月18日

⑥《浙江组织商品出口有成绩》,《人民日报》1955年11月4日?

⑦《阳新县关于制定一九五五年至一九五七年大力发展苎麻生产计划的报告》?

⑧《湖南省人民委员会关于加强苎麻生产工作领导的紧急指示》,《湖南政报》1956年第6期?

⑨张维奇?胡明:《出口土产特产与国家工业化的关系》,《人民日报》1954年2月7日?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农业统计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计划局,1959年,第54-55?104页?

?《各地新苎麻陆续上市》,《人民日报》1954年7月8日?

?张崇贤:《扶助出口扩大内外物资交流是外汇工作的当前重要任务》,《中国金融》1952年第11期?

?《湖北省麻类作物生产情况与今后发展意见》,阳新县档案馆藏,档案号:033-01-034-017?

?《湖北省苎麻生产情况与改进意见》?

1957年,湖北全省苎麻种植面积达到31.88万亩,已超过全面抗战前的水平?为提高苎麻总产量,湖南“大部分地区已开办了麻农训练班或扩麻积极分子大会,为扩麻工作培养了一批骨干”,“一切经济工作,都要在照顾国家利益的前提下,从奖励发展生产出发,以发挥群众生产的积极性”?1955年,湖南省苎麻种植面积恢复到近18万亩1957年进一步扩展到24.95万亩,总产量18.25万担,面积与产量比1949年都有了很大提高?在种植地域上亦比全面抗战前有所突破,原来仅限于湘北地区的沅江?常德等滨湖地带,新中国成立后,几乎已扩大到湖南全省?四川省苎麻业恢复发展尤为迅速,“1957年全省种植面积扩大到19万亩,总产上升到9250吨”,相比全面抗战前最高的4000多吨,翻了1倍?即使原先苎麻种植相对较少的省份,也开始大力推广苎麻种植?如广东省1954年“只有5500多亩苎麻,1957年就要扩大到20多万亩”?中国土产公司湖北省公司明确指出,发展苎麻生产的目的是“满足出口需要,从而支持国家工业化建设”?国家之所以大力发展苎麻生产,是因为与其他农产品的出口价格对比,1吨苎麻可换2000卢布合人民币2000元,1吨大豆仅合8元多,棉33斤合25.7元,而苎麻亩产160斤合112元,相当于棉花的4.3倍,大豆的12倍?苎麻相对其他产品除土地?种子?肥料等的投入外,其单位产品中凝结了更多的劳动力,使得单位产品的价值相对更高?

这一时期,苎麻业技术也有所改进?在政府部门看来,“应该有计划地?积极地扶助土?特产生产的发展,这是增加出口货源的根本方法?各地对烟?麻等大宗土产应贯彻有计划发展生产的方针,加强技术指导,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对许多山地的小土产及农副产品,应号召农民及时采集和搜集,不要丢弃浪费;对手工艺品如花边?刺绣?雕刻?漆器?麻草等,应协助其改进技术,提高质量,有计划地指导发展生产”?因此,上至国务院,下至产麻县,都对提高苎麻技术非常重视?中南区在召开苎麻增产座谈会时强调指出,要“尽量利用荒地?空?废地种植,同时还需要尽一切努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改进品质”,并在技术上提出了非常具体可行的指导意见?为了发展苎麻生产,省?专区?县相继成立了苎麻工作组,负责苎麻生产的各项工作,甚至县一级也成立了专门的苎麻科研机构,如阳新县成立了苎麻科学研究所??

剥麻技术停滞不前,是阻碍晚清民国时期苎麻产业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麻农采用传统剥麻工具需要耗费大量劳力,制约着苎麻业的发展?苎麻业对劳力的需求也主要集中在剥麻环节,收剥苎麻与其他作物抢季节?争劳力,阻碍了国家的增产计划?为此,各地纷纷采取措施提高剥麻效率?如1956年湖北在全省范围内推广蒲圻荷蒲麻农创造的一种能将剥麻时间缩短1/3的先进剥制方法?这个方法利用集体劳动的有利条件,采取“快采剥?快锄草?快追肥”的初级流水作业法,既保证了新麻质量,又能及时培育下季??由于传统的剥麻工具效率低,各地纷纷加大力度研制新型剥麻工具,意图提高苎麻业劳动力的生产效率?其中,湖南省常德市农具厂制造的苎麻剥麻器,“制作简单,取材容易,只要有两张高凳木料,和三片剥麻刀就可制成?普通木匠?铁匠都能仿照”,“每架工料仅4.5元”,“用剥麻器剥麻,每人每天可剥出干麻15斤,而且省劲?操作方便”,相比传统手工剥麻效率提高了1倍??这种剥麻器,不论男女老少?生手熟手均能使用,尤其适用于新发展的苎麻产区和剥制技术不熟练的生手?湖南供销社在剥麻器试验成功后即向全国推广,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剥

《湖北省农业统计资料(1949-1978)》,武汉:湖北省农业局,1980年,第185页?

《湖南省人民委员会关于加强苎麻生产工作领导的紧急指示》,《湖南政报》1956年第6期?

《湖南省棉麻公司》,湖南省档案馆藏,档案号:273-1-48?

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四川省志·农业志》(上),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5年,第230页?

《利用种子繁殖大力扩种苎麻,支援国家工业建设》,湖北省档案馆藏,档案号:QT粤H-2?

《关于加强苎麻市场管理的意见》,湖北省档案馆藏,档案号:SZ81-2-1109-0001?

李宗道:《苎麻和黄麻》,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年,第1页?

禹理洪:《发掘货源,扩大出口》,《人民日报》1954年9月5日?

《中南区苎麻增产座谈会议的报告》,广东省档案馆藏,档案号:204-5-81-033-038?

《金海?枫林?木港公社苎麻生产情况报告》,阳新县档案馆藏,档案号:033-01-150-2?

?《关于实验地的培育措施和执行情况的报告》,阳新县档案馆藏,档案号:033-01-150-3?

?李中庆:《中国苎麻产业发展研究(1860-1958)》,硕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第68-74页?

?《湖北省今年苎麻年产量将比去年增加三分之一》,《新华社新闻稿》1956年6月21日?

?湖南常德专署农业局经济作物科:《苎麻剥麻器》,《农业科技》1957年第19期?

麻技术对苎麻业发展的制约?

推广介绍增产?丰产经验,是当时提高苎麻业整体技术水平的重要措施之一?阳新县在民国时期就是湖北省乃至全国重要的产麻县之一,麻农虽有丰富的种植经验,但普遍文化知识水平不高,故其经验的推广往往是以县一级党委?政府为主导?1956年,阳新县一心五社苎麻获得大丰收,中共阳新县委办公室将其经验总结发表在《中国农报》上?产麻各省印发了大量介绍苎麻生产经验的小册子,如湖北省1956-1957年印发了多辑小册子,宣传?介绍和推广各地苎麻生产经验?此外各地还通过召开会议及实地参观等方式推广先进生产经验,1956年6月2-7日,湖北省农业厅在阳新县召开苎麻现场会,全省“苎麻生产劳模?技术干部?专家?教授150余人到会”?1957年10月,农业部在阳新县召开全国苎麻参观座谈会,湖北?湖南?四川等11个省区的领导干部?技术人员?劳动模范,国家农业部苎麻专家贺汉儒?张劲,华南农业科学研究所,华中?湖南?贵州等农学院教授及研究人员140余人到会?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学习,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全国特别是新麻区生产技术的提高和进步?

?政府对苎麻业的管控与利用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麻农与政府签订了收购合同,只能将苎麻卖给政府,这与晚清民国手工业中出现的包买主之下的依附经营极为相似,政府实际上充当着包买主的角色?政府管控苎麻生产也是逐步的,“一五”计划实施前,自由买卖是完全被允许的“一五”计划实施初期,自由买卖被允许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但随着国家工业化建设的进一步推进以及外汇资金需求的扩大,政府对苎麻产业的管控渐趋严格,并对加强外销特产收购工作的重要性有了深入认识,国务院特地规定,苎麻须在全国范围内施行预购制,并给各省下达了预购计划?政府在农业贷款方面也向外销产业倾斜,“充分支持主要农副产品采购”??

新中国成立后,基层人民政权执行能力的强化,为苎麻等外销产业生产?收购计划的执行提供了有力保障?当一个国家有着高度社会控制力时,能动员其民众有效地获取社会剩余??一般而言,作为理性经济人的麻农往往不会自觉地将手中的苎麻一次性卖给政府,而在收购价格与实际价格存在较大差距时会选择将部分苎麻囤积起来,等待政府调高收购价格?然而,在外汇资金紧缺的情况下,政府这个“包买人”并不会根据市场供给的变化制定苎麻的收购价格,而是尽量通过强制力迫使生产者让渡利益,支援国家工业化建设,并规定“各地工商行政部门必须加强市场管理,制止不法私商抬价抢购出口物资的行为”??即使在“市场供应情况非常紧张,国许与民用的矛盾十分尖锐”时,国务院仍决定“1957年黄麻?苎麻?大麻的收购价格应该维持1956年的水平,不再提高”??对于麻农私留苎麻,地方政府只能通过加强宣传教育,摆事实?讲道理:“过多的留用苎麻就会影响工业?军需?渔业?手工业的生产和供应出口的需要……除自己实际需要外,所余的全部卖给国

①《湖南省棉麻公司》?

②中共阳新县委办公室:《一心五社苎麻丰产经验》,《中国农报》1957年第11期?

③参见湖北省农业厅特产处:《苎麻生产经验》第1辑,1956年;中共阳新县委会?阳新县人民委员会:《阳新县苎麻生产资料汇集》第2辑,1957年;湖北省农业厅特产处:《苎麻生产参考资料》第5辑,1957年,等等?

④湖北省阳新县县志编纂委员会:《阳新县志》,第192页?

⑤彭南生:《包买主制与近代乡村工业的发展》,《史学月刊》2002年第9期?

⑥《拟请省工商联服务站介绍收购苎麻,以利城乡物资交流》,湖北省档案馆藏,档案号:SZ55-02-0006-010?

⑦《一九五三年第二季度代购苎麻工作报告》,湖北省档案馆藏,档案号:SZ76-01-0093-005?

⑧禹理洪:《发掘货源,扩大出口》?

⑨《国务院关于一九五六年预购茶叶?蚕丝?苎麻?烤烟和羊毛的指示》,湖北省档案馆藏,档案号:SZ34-3-155-17?

参见《湖南省人民委员会关于预购茶叶?苎麻的指示》,《湖南政报》1956年2月25日;《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关于1956年预购茶叶?土丝?苎麻和羊毛的指示》,《陕西政报》1956年3月12日;《江西人民委员会关于1956年预购茶叶?苎麻?烤烟的指示》,《江西政报》1956年3月28日?

?《湖北省扩大苎麻园》,《新华社新闻稿》1956年4月26日?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会议确定今年银行工作任务》,《人民日报》1957年3月20日?

?禹理洪:《发掘货源,扩大出口》?

?《国务院关于黄麻?大麻?苎麻收购价格不予提高的指示》,《中华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1957年总第86期?

家?然而,“讲道理”的方式并不十分奏效,未能如政府宣传所言“广大农民在支持国家工业建设的热情鼓舞下,踊跃把苎麻卖给国营公司和供销合作社”?

为了完成出口贸易计划,各级政府密切配合?其中,中央政府主要负责政策?计划的制定,省一级政府主要负责“组织货源,完成国家的对外贸易计划的任务”,而基层政府则主要是执行和贯彻上级政府下达的任务,保证计划的完成?为了进一步恢复?发展苎麻生产,1954年,中南区召开苎麻增产座谈会,要求全区当年植麻面积达到50万亩,亩产134.2市斤,总产量为67万担;1957年,计划植麻面积为108万亩,亩产121.5市斤,总产131万担,面积?产量均较1954年增加1倍左右,并认为“这还是一个初步的计划,从各省恢复发展的条件与国内外市场需要来看,可能有些偏低,各省可以不为这个计划所限制,应根据当地实际可能尽量的多生产”?湖北省据此精神并结合本省具体情况制定了1954-1957年苎麻发展计划?中南区苎麻增产座谈会召开后,湖南省下发紧急指示,强调“国家工业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迫切要求大力发展苎麻生产?为此,今年我省苎麻种植面积要求扩展到26万亩,产量达21万多担;比1955年面积增加8万多亩,产量增加6万多担”?

尽管经过多方努力,苎麻业相比1949年有了很大发展,但“由于国内外需要量日增,仍是供不应求”?在“苎麻生产远远不能适应国家的需要”的情况下,政府对苎麻等采取预购措施?1956年1月27日,国务院发布了1956年预购茶叶?蚕丝?苎麻?烤烟?羊毛的指示,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同意妥善布置农产品的预购工作,以期其更好地支援工业化建设?在实施预购的同时,每一级政府都有具体的苎麻收购量指标,国务院制定的政策往往是鼓励农民种麻,但要求将预购工作布置到乡到社,依靠基层政府组织力量上山?下乡?深入厂矿,加强收购工作,而基层政府为了完成上级分派的任务,鼓励一度曾演变成强制?完成苎麻增产?收购计划,主要有提高单产与扩大种植两种方式,在生产技术水平短时间内难以实现实质性飞越的情况下,基层政府为了完成预定计划任务往往会选择扩大种植面积?而扩大种植面积,势必会侵蚀原先种植粮食的耕地?

从中南区湖北省的情况来看,为了完成任务,县一级政府大都“实行包工包产,提高劳动效率”?,实质上演变为变相的强制措施,再通过区一级政府下达到公社,公社下达到小组,最后下达到每个农户?中共阳新县委制定了三年内将苎麻种植面积扩大到20万亩这一不切实际的目标,在栽培苎麻季节到来时,各地仍徘徊不前,而县委却认为这主要是由于有些乡准备工作做得十分不够,干部对完成这一任务认识不足,说明扩大苎麻面积的规划没有很好地贯彻到合作社和群众中去,于是要求各乡?各合作社进一步发动群众,把规划变为群众的要求和实际行动,必须保证计划的完满实现??地方政府甚至对苎麻亩产都有具体指标?1957年,太子庙区东湖一社全社原有800亩旱地,全部种麻,亩产400市斤,高产要求亩产800市斤;1958年,800亩苎麻,亩产900市斤,高产要求亩产1000市斤??而实际上,民国时期苎麻的平均亩产仅为100市斤左右,在生产技术和条件均没有实质性突破的情况下,1000市斤的亩产要求显然是不切实际的,新中国成立初期湖北省苎麻亩产最高不过149市斤,与1000市斤相去甚远?因此,要完成亩产1000市斤的任务,将全部旱地都种上麻仍远远不够,只得将水田也种上苎麻?但苎麻对肥料

①《湖南省棉麻公司》?

②《各地新苎麻陆续上市》?

③《我国出口物资潜力巨大》?

④《中南区苎麻增产座谈会议的报告》?

⑤《送上湖北省一九五四年至一九五七年苎麻发展计划审查迅即批复的报告》,湖北省档案馆藏,档案号:SZ107-02-0119-004?

⑥《湖南省人民委员会关于加强苎麻生产工作领导的紧急指示》?

⑦《关于加强苎麻市场管理的意见》?

⑧杨映录:《迅速做好烤烟?苎麻预购工作》,《人民日报》1956年4月6日?

⑨《国务院发布预购茶叶?蚕丝?苎麻?烤烟?羊毛的指示》,《人民日报》1956年2月1日?

《我国出口物资潜力巨大》?

?《阳新县关于制定一九五五年至一九五七年大力发展苎麻生产计划的报告》?

?《关于抓住季节特征完成五六年扩大苎麻计划的指示》,阳新县档案馆藏,档案号:0068-39?

?《太子庙东湖一社苎麻发展情况与问题》,阳新县档案馆藏,档案号:0054-12?

的需求量要远大于其他农作物,而且种过苎麻的土地往往会出现贫瘠化,由于这一特性,苎麻往往被种在其他农作物不易生长的坡地?山地或者湖滨地带?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完成国家制定的苎麻增产计划,苎麻向平坦的旱地甚至水田扩植,由此对土地地力造成非常严重的破坏?这也是工业化建设背景下盲目扩大苎麻种植所产生的负面效应及教训?

国家苎麻增产计划的完成,是以麻农让渡利益为代价的,而麻农普遍存在种麻后没有足够粮食吃的担忧?正如阳新县某公社社员陈栋才所言,只要吃得饱,穿得暖,种麻也有劲头了,若口粮达不到450市斤,光说每户发展1亩麻,那是假话,是骗人的?1957年,经中华全国供销总社批准,湖北省苎麻收购价格被允许调升1.8%,但即便是这样的微调,也规定其他各省不得沿用湖北的苎麻外调作价办法?由于政府介入力度的加大,1956年,湖北省苎麻播种面积由1955年的19.02万亩增至31.79万亩,涨幅达67.14%?麻田大幅增加的部分是通过开垦荒地实现的,但更多的是农民将粮田改为麻地的结果?

尽管政府将支援麻农生产,进而支援工业化建设视为光荣而重要的任务,报刊舆论也认为农民让渡部分利益支援国家工业化建设,“是完全符合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的”,但有些基层干部对饿肚子种麻予以消极抵制,在种植苎麻时只求数量不求质量,而将大部分劳动力用于粮食种植?阳新县茶铺乡华光一社在党支书陈米法?主任李朝章?副主任李相明的领导下先后毁了29亩多苎麻?在李相明看来,“现在栽了这多麻,将来只好吃大麦糟”;社委也认为,栽麻好是好,只恐怕以后连红薯也没得吃了,于是他们挖掉了苎麻都插上了红薯?为了鼓动农民多种苎麻,政府夸大种植苎麻的利润,按蒲圻县人民政府的调查,每亩苎麻的利润是水稻的10余倍?若如此,农民应该自发地积极种植苎麻,然而实际情况恰恰相反?对此,中共阳新县委认为“这是极端错误的”,“各区?乡应吸收这一教训,迅速在所有农业社犁毁苎麻生产进行一次全面的检查,防止类似现象的发生”?

1 新中国成立初期苎麻出口数量(1950-1957年)(单位:吨)

 

通过政府强制力的介入,苎麻出口量由1950年的6991吨增加到1955年的15344吨?1950年,苎麻主要出口到欧?美和日本等资本主义国家;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苎麻出口逐步转变为以苏联及东欧人民民主国家为主?1955年,原麻?出口值68033599元,以当年银行内部掌握的汇率1美元=人民币2.617元计算,约合25996790美元,占当年出口总值的1.52%??其中,苎麻出口值28661745元,折合10952738美元,占全国出口总值的0.64%;对苏联及人民民主国家出口值为28117374元,占当年苎麻出口值的98.10%??国家之所以十分重视苎麻业的发展,是为了支援工业化,在农业方面,除粮棉及油料作物增产外,需相应地发展其他特产,苎麻就是重要的一种?,而且“苎麻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原料,也是主要的外销物资”,“无论

严文淦?王敏裳:《高产苎麻吸肥规律与土壤营养条件的研究》,《土壤肥料》1983年第5期?

《阳新县苎麻调查报告》,阳新县档案馆藏,档案号:0026-2?

《关于发展苎麻群众的调查报告》,湖北省档案馆藏,档案号:SZ76-01-0002-004?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关于湖北苎麻今年实行新的分级标准后调拨作价的通知》,天津市档案馆藏,档案号:X0098-C-000425-003?

《请函江西协助买苎麻》,天津市档案馆藏,档案号:X0143-C-000245?

钦伟平:《努力增加土产?特产的出口》,《人民日报》1954年9月1日?

《批转李寿山同志关于茶铺乡华光一社犁毁苎麻情况的报告》,阳新县档案馆藏,档案号:0068-40?

《苎麻生产成本调查报告》,湖北省档案馆藏,档案号:SZ34-2-413-32?

《批转李寿山同志关于茶铺乡华光一社犁毁苎麻情况的报告》?

《经济作物参考资料》,阳新县档案馆藏,档案号:0240-01-004-12?

?包括苎麻?大麻(又名“红麻”)?黄麻?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统计年报(1955年)》,北京:对外贸易部海关总署,1956年,第2?50?6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统计年报(1955年)》,第50页?

?《中南区苎麻增产座谈会议的报告》?

在我国工业上和其他方面,以及对外国出口都需要很大的数量,同时其需求量也是随着工业化的推进而增加的?每担苎麻出口价格为93.40元,但1950年的收购价格每担只有48.80元,1951-1957年的收购价格基本上维持在58-60元之间,麻农至少将1/3的剩余价值让渡给国家,支援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究其实质,政府是利用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开发具有国际市场的外销产业,生产者让渡的是劳动力资源?正是由于政府对外销型产业生产?流通控制力的加强,才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工业化建设起步阶段对外汇资金的基本需求?

1956年,“随着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加速进行,国家对于农产品的需要,特别是对于工业原料和可供出口的农产品的需要,将大大增加”?与此同时,“充分地发挥我国人民的潜在力量,国家的出口任务一定可以完成,国家工业化所需要的各种机器?工业原料及成套设备,也一定可以保证进口”?由此来看,外销产业的发展成为推动新中国工业化建设起步的重要保障?时任对外贸易部部长叶季壮曾指出,为了适应整个国民经济计划所要求的进口需要,一般仍应在可能范围内适当节约国内一部分物资的消费供应出口,以此来换回所必需的进口物资?虽然1956年中苏关系恶化使得苎麻等外销产业出口急剧下滑,但就总体而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苎麻出口创造了十分可观的外汇,在一定程度上大力支援了新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外销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工业化建设的哺育

论及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经济发展,有时人清醒地指出,“凡是一个进行巨大建设,新兴工业化的国家,有许多先行工业(多半是重工业)的原材料,要从国外进口,这是必然的?我国虽然有苏联及东欧国家兄弟般的支援,也不可能是无偿的?若对资本主义国家的进口,不容说,更必需有足够的出口物资和外汇资金去抵付?从而可知,要增加外汇资金,就要很好地安排进出口贸易”?所以,“一方面我们需要迅速发展工业,另一方面,我们又是一个穷国,资金有限”---这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影响人民内部矛盾的主要方面?然而,“要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就要积累巨额的建设资金”?资金的充裕度往往影响工业化的进度,如1957年初“国家经济委员会平衡基本建设计划的时候,由于资金不足,曾考虑放缓包头钢铁公司的建设速度,现在,冶金工业部从设计中节约了三千万元,包头钢铁有了必需的建设资金,今年的建设速度就可以不放缓了”?但是,这种形式的节约往往是在资金缺乏的情况下为保证生产能力而以降低建设标准和质量为代价的?

任何一个国家在现代经济发展初期都需要很高的资本投入??新中国成立初期进行工业化建设,依靠没收官僚资本与外国资本?侨汇?贷款和援助所筹得的资金与工业化建设所需相去甚远?而“一边倒”的外交战略使得中国失去了对外融资这一重要资金筹集渠道,必须通过挖掘内部潜力来完成资本积累,而且这些资源又必须要具备一定的国际市场?为了获取外汇资金,中国土产公司上海分公司单从1953年第四季度到1954年第一季度就发掘了历史上从未出口或曾经出口而近几年中断了的商品39种,当时组织出口25种,为国家增加了200多亿人民币的外汇??而这并非个例,在全国都非常普遍?以1955年为例,当年出口总值4655071140元,按海关统计的分类,其中农副产品23类,出口总值217039054元,工业产品?63类,出口总值

①李宗道:《怎样使苎麻丰产》,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55年,第1页?

②陈锡臣:《中国的麻类作物》,上海:商务印书馆,1952年,第113页?

③《工业矿业志(轻工业·纺织工业)》,湖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南省志》第9卷,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601页?

④《国务院关于一九五六年预购茶叶?蚕丝?苎麻?烤烟和羊毛的指示》?

⑤张维奇?胡明:《出口土产特产与国家工业化的关系》,《人民日报》1954年2月7日?

⑥叶季壮:《改进我国出口工作保证国家工业建设》,《人民日报》1956年9月28日?

⑦资耀华:《增加和节约外汇,发动群众储蓄》,《人民日报》1957年3月24日?

⑧《陕西十三个工厂修改建厂方案,节约两亿四千多万元建设资金》,《人民日报》1957年5月8日?

⑨资耀华:《增加和节约外汇,发动群众储蓄》?

《冶金工业部按照三项原则修改设计,既节约资金又保证生产水平和建设速度》,《人民日报》1957年5月8日?

?西蒙·库兹涅茨:《各国的经济增长》,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79-89页?

?钦伟平:《努力增加土产?特产的出口》?

?所谓工业产品大都是工业原料?手工业品?轻工业品?

2484681086元,占53.38%,而工业产品出口中有色金属矿271400690元,黑色金属168393805元,有色金属(贵重金属除外)260390119元,丝绸243423769元,棉布119283019元,食用植物油及油饼137409003元,冻肉(包括冻猪?牛?羊?鹅?鸭?鹅肉)270391382元,这七类占工业产品出口总值的59.19%?由此可见,土特产品出口占了出口总值的绝大比重,在很大程度上支撑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工业化建设?1952-1957年,机械设备在国家进口额中的比重始终在50%以上,最高的1955年更是达到62.8%?而整个“一五”计划期间也正是依靠土特产出口才保证了工业化建设起步阶段所需的机器设备和有关物资的进口?1950-1955年,对外贸易一直处于逆差状态,如1952年出口8.23亿美元,进口11.18亿美元,逆差达2.95亿美元?在此情况下,就需要大力促进出口,以平衡外贸逆差?到1956年,对外贸易逆差得以扭转,该年出口16.45亿美元,进口15.63亿美元,顺差为0.82亿美元?

用以原料和轻工业品(包括手工业品)为主的外销品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换取中国工业化建设所需要的机器和工业设备,这种国际贸易形态类似于斯密与李嘉图所言的比较优势,但中国并非是要依靠自然禀赋一直生产初级产品,生产初级产品只是在不依靠血腥的海外殖民掠夺的情况下为工业建设筹集资金的一项策略,只存在于后发展型国家经济发展的起步阶段,一旦经济实现腾飞,就不需要再刻意压低具有国际市场的初级产品的国内价格赚取外汇?而且,当时对外汇资金的使用可谓是精打细算?如对外贸易部曾指出,“为了把外汇用来购买主要的进口物资,大家都应尽量节约外汇的使用”?

虽然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出口产品几乎都是初级产品,但1955-1958年轻工业品和重工业原料在出口总值中所占比重均超过50%?如以工农业“剪刀差”论述这一时期的工业化资金积累问题,其解释力十分有限?罗斯基认为,后发展型国家趋向于勒索农业作为获取资源负担其他经济部门发展的一种手段?董正华也认为,一国以农业培养工业是世界范围内工业化初期的普遍现象,农业和农民为工业化作出了各种形式的贡献及巨大的牺牲?诚如董志凯所言,不仅仅只有农业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工业化建设起步作出了牺牲和贡献,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下,对于这么一个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的后发展型国家而言,最具优势的资源无疑是劳动力与自然资源,利用丰富的劳动力开发自然资源是打开国际市场赚取外汇是最为行之有效的手段?一如胡绳所言,“我国国力有限,很大程度上是靠农民的劳动力”??具有国际市场的劳动密集型的农业产品?轻工业产品?矿产品(包括手工业品)在这一时期除起到满足民众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外,主要起着哺育重工业?支援工业化建设的作用?因此,绝不能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产业关系简化为工业与农业的关系,更应该看到劳动密集型外销产业与重工业相辅相成,在支撑工业化建设起步的同时,其自身也获得了一定的发展?没有工业化建设,农业现代化是不可能实现的?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农业政策是“根据国家计划和人民生活的需要,争取于短时期内恢复并超过战前粮食?工业原料和外销物资的生产水平”?,农业和轻工业被置于重工业优先战略的从属地位,除为重工业生产原料及满足人民基本生存的粮食生产外,外销物资还需为国家的工业建设提供必要的资金,新中国成立伊始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统计年报(1955年)》,第5-6页?

②《输入超过输出的落后状况一去不返,五年对外贸易计划提前完成》?

③《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1985)》,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5年,第793页?

④《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1985)》,第793页?

⑤胡明?卢世光:《土特产品和国家工业化建设》:北京:通俗读物出版社,1956年,第15-18页?

⑥叶季壮:《改进我国出口工作保证国家工业建设》,《人民日报》1956年9月28日?

⑦参见对外贸易部海关总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统计年报(195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统计年报(195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统计年报(195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统计年报(1958年)》?

⑧Tomas G.Rawski,“Japan and China in introductory courses of economics”, in Myron L.Cohen(ed.), AsiaCase Studies in the Social Sciences:A Guide for Teaching, Armonk, N.Y.:Sharpe,1992,p.210.

⑨董正华:《走向现代的小农:历史的视角与东亚的经验》,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30-32页?

董志凯:《国营企业对我国工业化资金积累作出的贡献和牺牲》,《当代中国史研究》1998年第1期?

?金冲及:《一本书的历史:胡乔木?胡绳谈〈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第16页?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第9页?

对外贸易存在的逆差局面,正是依靠初级产品出口的不断增加才得以扭转的?具有国际市场的劳动密集型的农业?轻工业?矿产品采掘是为工业化建设起步服务的?有学者认为,“初级工业化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取决于农业发展的程度”?其实,这一认识并不恰切,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化建设对农业剩余的摄取只是一方面,手工业?轻工业?采矿业也存在对产业剩余的摄取,只不过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国而言,对农业剩余的摄取显得异常突出?具体到新中国成立初期来看,政府对外销型产业剩余的过度摄取主要是靠对社会的强大控制力实现的?对于后发展型国家而言,在其发展初期,政府取代市场有利于合理调配?利用有限资源促进经济起飞,这也是后发展型国家工业化建设进程中普遍存在的历史现象?在一国现代化发展初期,以极低水平的转移支付能够在“短时间内积累了足够的资本,为其未来的投资提供资金”?新中国成立初期,依靠劳动力资源优势开发自然资源发展外销型产业,是国家在一穷二白?缺乏原始积累情况下的一种替代战略,也是在特殊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下的一种明智选择?这一战略是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下,依靠出口外销品换取工业化建设起步阶段所需要的先进设备?技术以及重工业原料,并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亦为后来重工业的进一步发展与壮大打下了较好的基础?中国的工业化建设,由此开启了新的历史征程---为实现四个现代化目标而努力奋斗?

①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采矿业在很大程度上依然依靠人力,故其产品价值是自然资源禀赋与劳动力禀赋的结合?

②贺耀敏:《党在建国初期的工业化战略与农业合作化关系研究》,《教学与研究》1991年第4期?

③戴维·瓦尔德纳:《国家建构与后发展》,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年,第29页?

 

文章摘自:李中庆.新中国成立初期外销产业发展与工业化建设之起步--以苎麻业为例[J].河北学刊,2023,43(03):80-89.


更多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