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苎麻同为纺织原料作物,彼此消长互补,是益阳面积最大、位置靠前、基础较好、优势突出、产业化程度最高的大宗经济作物和产业。尤其是苎麻,生产历史悠久,面积、产量在全省、全国历居首位,优势更为突出。
最近5年,全市年平均种植棉花40.07万亩,苎麻50.45,农业产值11.34亿元,棉花面积、产量位居全省第3位,苎麻面积、产量分别占全省的49.4%和53.3%,位居第1位。拥有规模以上纺织加工企业58家,棉麻纺锭30万锭,气流纺4500头,年工业产值30亿元。棉麻产业成为了益阳的支柱产业,种棉种麻已成为平湖区150万农民的主要增收项来源。因此,高度重视和稳定发展益阳棉麻产业极为重要。
一、 益阳棉麻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1、面临的挑战
1.1生产效益下降,面积面临再度调减 苎麻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价格持续下降,2007年每公斤收购价降至5.2元左右,目前仅4.6元,降了50%。2007年下半年开始,抛荒弃收十分普遍。近两年,全市已调减面积23.49万亩,目前仅存麻园35.58万亩。棉花从2008年开始,“卖难”问题十分突出。籽棉每公斤收购价从上年的6.1元降至3.8元左右,下降38%。棉花、苎麻收购价均已低于成本价。由于生产效益差,种植面积面临再度萎缩。
1.2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日益加深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经济基本与世界接轨。棉花、苎麻主要用作纺织原料,纺织产品尤其是苎麻织品有相当比重出口。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棉麻产业最先受到冲击。随着金融危机的日益加深,其影响将进一步显现。
1.3纺织加工明显滞后原料生产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加工能力落后原料生产。尽管全市拥有棉麻纺锭30万锭,但每年仍有70%的棉花、50%左右的苎麻无法得到加工利用,只能以原棉原麻形态销往外地。棉麻生产因此波动较大。二是纺织加工设备落后,深加工水平低,优质原料末得到很好利用。三是缺少拉动能力强和上规模的龙头企业。
1.4兄弟省市苎麻产业发展来势逼人 近年来,湖北、江西、四川等周边省市高度重视苎麻特色产业的发展和支持。如湖北省政府提出要把苎麻产业做成“全国第一,世界一流”的产业,确定把咸宁作为武汉城市圈的一个区域重点发展。四川达州市始终重视苎麻产业的扶持,种植面积已上升至40万亩,苎麻品质超过我市。江西、重庆的夏布生产规模越做越大,原麻收购价显著高于我市。我省常德汉寿县的苎麻面积比南县小,更不及沅江市,但精干麻的产能却相当于益阳全市。可见,益阳苎麻产业的优势地位受到了严峻的挑战。
2、发展机遇
2.1国家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及棉麻产业的发展 今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稳定发展棉花生产,深入推进棉花高产创建活动,棉花良种补贴实施全覆盖。决定扩大国家棉花储备。省人民政府提出了全省棉麻产业发展目标及加快发展的具体意见。这为我市棉麻产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2.2沿海纺织业转移和消费升级酝酿着商机 沿海很多企业已开始把劳动密集型的纺织加工基地转移到中西部地区,这为我市承接转移和引进战略投资者提供了重大机遇。多年以来,生态、天然的棉麻服饰越来越受到晴睐。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和科技与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水平必然不断升级。这对发展棉麻产业尤其是苎麻产业提供了商机。
2.3具有较好的产业发展基础 我市现已形成集种植、加工和内外贸为一体的棉麻产业体系和技术与物流体系。尤其是苎麻产业,种植业优势地位突出,产业集聚度较高,技术储备有相当基础,被授予“中国麻业名城”称号,拥有知誉度较高的“益鑫泰”名牌产品。目前,种植和纺织加工业全市拥有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500多人。我市南县、沅江、大通湖均已列入全国和湖南省的棉花生产基地县。
2.4苎麻产业独具特色并已调整多年 苎麻产业是我国独具特色的产业,比重小,发展空间大。苎麻纤维具有其他纤维不可替代的优点,可替代棉花和化纤,其织品不受欧美国家的限制和反倾销冲击。从2007年开始,益阳就已大幅调减苎麻面积。无疑,苎麻脱胶工艺突破后,苎麻生产又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二、益阳棉麻产业发展的思路与目标
1、发展思路
益阳棉麻产业的稳定发展,必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国家的产业政策,围绕农业持续发展、农民持续增收、行业协调发展、产业水平效益不断提升来谋划。
1.1以产业化经营的理念谋划发展 棉花、苎麻产品自给性比重小,商品率极高,种植效益及生产规模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纺织加工业的发展。同样,纺织加工业的发展规模与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原料生产。因此,棉麻产业的发展必须坚持生产、加工协调,农业、工业同步,农、工、贸一体化经营。
1.2以棉麻一体化的思路谋划发展 棉花、苎麻同为纺织纤维,可以绲纺交织。回顾总结益阳近30年的棉花、苎麻生产历程,其产品价格和生产面积往往彼此高低起落,互为消长。在棉花价格回落时,农民迅速调减面积,发展苎麻;在苎麻供大于求的情况下,麻农便弃麻种棉。棉花、苎麻总面积基本稳定。因此,益阳棉麻产业的稳定发展,不能把棉、麻割裂,而应作为一个整体来谋划发展。
2、生产目标
2.1 年度生产目标 2009年总的目标是基本稳定种植面积,积极推进产业化进程,努力提升产业质量效益。棉花考虑目前价格太低,全市种植面积力求稳定48万亩,较上年调减2.9万亩,总产4.8万吨,增加0.07万吨,产值6亿元,增加0.88亿元。苎麻下半年开始适当发展,总面积上升至38万亩,较上年增加2.42万亩,产量、产值均有增加。棉麻总面积稳定在2008年86万亩的水平,其中南县36万亩,沅江市35万亩,大通湖区12.3万亩,全市棉麻产量、质量、效益均有提高。
2.2 5年发展目标 通过5年努力,全市建设高产稳产棉麻基地90万亩以上,棉、麻种植面积基本各半,总产棉花5万吨以上,苎麻9万吨左右,棉麻产业总产值突破100亿元,较2008年翻一番。苎麻加工规模扩大,加工水平提高,在全省和全国的优势地位更加突出。
三、益阳棉麻产业稳定发展的措施与建议
1、建设高标准生产基地
全市按照沅江“苎麻之乡”,南县、大通湖棉花为主的布局原则,以高产稳产优质为目的、机耕物流方便为目标,加强3区县市的棉田麻地水利设施建设、棉田麻地平整改造和道路、沟渠、林带规划建设,增强棉田麻地抗旱排渍防风能力。全面实施棉田麻地“沃土工程”,提高棉田麻地保水保肥能力和地力。着重抓好沅江黄茅洲、南大、阳罗、草尾、共华、泗湖山、茶盘洲,南县华阁、明山、青树嘴、茅草街、三仙湖,大通湖河坝、北洲子、千山红等15个面积4万亩左右的重点乡镇基地。鼓励和支持企业、协会、科研院校直接建立基地和开展服务。通过几年努力,重点乡镇单产棉花力争稳定在115公斤/667m2以上,苎麻达到200公斤/667m2以上。
2、着力提升生产水平
着重抓好品种、技术、机具的推广。棉花主要推广中棉所48号、岱杂棉1号、鄂杂棉28号、南农6号、湘文1号、湘杂棉10号、12号等省定良补品种,力争F1代种植比率达到95%以上,主推品种个数控制在10个以内。苎麻主推中苎1号。各区县市要迅速建立良繁基地,加速品种更新换代。同时着力推广棉花125公斤、苎麻250公斤规范化栽培技术,在全市开展万亩高产示范创建活动,努力提高单产水平。抓住国家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的契机,加大资金投入,加快苎麻动力剥麻机的研究开发和推广,提高劳动生产率。
3、切实提高产品质量
棉麻生产是高度的商品生产,重视提高质量才能求生存、求发展、上效益。提高品质,首先是要推广符合纺织工业发展要求的优质品种;其次是要规范栽培,提高收剥质量,尤其是苎麻,要适时收获,要切实抓好刮制质量;三是要严格实行收购标准,分等分级收晒贮运和购销。提高质量是一个系统工程,检测、质监、工商、执法等部门要加强监测,严禁产品掺杂使假。沅江要打造“沅江苎麻”品牌,恢复“无沅麻不成庄”的信誉。南县同样要打造“南县棉花”品牌。
4、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按照扶优扶强的原则,集中力量培植1—2个起点高、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棉花纺织龙头和2—3个年加工原麻1万吨以上、产值超过5亿元的苎麻纺织加工企业。从资金、税费、服务、招商引资等方面支持企业重组合并、扩大规模、更新设备、创新机制、打造品牌、增强实力。重点支持明星麻业推行苎麻生物脱胶技术,加快技术改造做大做强;支持益鑫泰公司建立企业现代制度,做大做优品牌,增强发展活力。苎麻是益阳的特色产业,要努力争取国家支持。
5、创新产业化经营机制
积极推行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或协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建立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的贸工农体系。引导和支持企业建立生产基地,推行企业基地型种植模式和订单生产,集中产区鼓励依法自愿有偿实行土地流转,扩大生产规模。发展和扶持多种形式的棉麻专业合作社、产业协会,提高棉麻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和专业化水平。大力发展和培育棉、麻产品经销经纪人。进一步加快建设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现状为需要、以未来为目标、产学研深度合作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尽快启动“益阳麻业名城”及其益鑫泰公司“两园一城”建设。
6、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强组织领导
坚决贯彻落实中共中央[2009]1号文件精神和湖南省人民政府[2008]34号文件精神,增加对棉麻产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和财政投入。主要支持基地建设、良种繁育、技术推广、品牌建设、技术改造、龙头企业发展、专业协会组织等重点环节和高产创建活动。各行各业和各部门要争取和安排资金给予扶持。农业发展银行要扩大信贷规模,要把苎麻纺织加工经营企业纳入信贷范围。尤其要支持苎麻纺织加工龙头企业加大技术开发的投入,对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实际发生的费用,允许企业按当年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的150%抵扣当年应纳税额,当年抵扣不足的,按相关规定在5年内结转抵扣。同时,应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扩大出口和招商引资引进战略投资者开发产业。
各级政府和部门要从加强农业基础,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高度,重视和抓好棉麻产业的发展,从自身实际出发,建立促进产业发展的组织协调机制和绩效考核制度。市、县要统一按照省政府的要求,成立棉麻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各级发改委、财政、经委、农业、供销、科技、质监、工商、税务、农发行等有关部门和金融机构,紧密配合,加强协调,共同促进益阳棉麻产业稳定健康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