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苎麻产业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自古湘麻甲天下,素有“无沅麻不成庄”之说。改革开放以来,我省苎麻产业快速发展,种植规模、加工能力都位居全国首位,年创汇近1亿美元,是我省的传统特色产业。但苎麻产业市场化程度高,受国际市场影响波动大,发展大起大落。麻价上扬时,麻农盲目扩种,“麻风病”泛滥;麻价跌落时,麻贱伤农,麻农挖麻毁园。近年来,因麻价下跌又出现挖麻毁园的现象,如不及时采取措施,我省苎麻产业的优势地位就有丧失的危险。为此,根据省政府领导的要求,10月中旬,省政府经济顾问邹育文率省经委、省财政厅、省农业厅、省商务厅等单位的同志组成专题调研组,赴益阳、岳阳、株洲、湖北咸宁考察苎麻主产区、麻纺企业和科研单位。通过调研,我们深深感到:我省苎麻产业到了量变促质变、提高促高效的发展阶段,必须把苎麻产业作为新型工业化进程中以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重点行业,作为新农村建设中的特色农业,作为带动创业就业、惠及民生的富民产业,适时推行转型升级战略,努力实现从苎麻资源大省向苎麻产业强省的跨越。
一、我省苎麻产业发展的基础优势
苎麻又称“中国草”,主要分布在湖南、四川、湖北和江西,产量占全球的95%以上,湖南约占全国的50%。我省种植苎麻有几千年历史,形成了有地方特色的传统加工工艺和深厚的苎麻文化。改革开放以来,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苎麻产业的发展,在上世纪80年代设立了苎麻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和苎麻产业引导资金,大力扶持苎麻产业快速发展,形成了我省苎麻产业在全国的优势地位。
(一)种植业优势地位突出。我省把苎麻种植的传统优势和品种改良的科研优势相结合,苎麻种植面积常年在80万亩以上,优势品种覆盖率达60%,亩产200多公斤,高出全国平均水平约
(二)产业集聚度较高。我省苎麻种植和纺织加工企业主要集中在环洞庭湖的沅江、桃源、汉寿、临湘等地,形成了初具规模的麻纺织产业集群。仅沅江就有以明星麻业、洞庭仕达为龙头的麻类加工、购销企业300多家,从业人员3万余人。
(三)产业基础较好。我省现已形成集种植、科研、加工和内外贸为一体的苎麻产业体系,现有规模以上苎麻纺织企业47家,长纺生产能力17.14万锭,占全国生产总量的43.4%。华升集团是全国苎麻纺织行业的龙头企业,旗下的株洲雪松、洞庭麻业公司是同行业的大型企业,加工水平居全国领先地位。明星、广源等民营企业也不断发展壮大。
(四)科技创新能力较强。我省有中国农科院麻类研究所、湖南苎麻技术研究中心、湖南农大苎麻研究中心和华升集团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等科研机构,科研力量占全国的1/2强。沅江常年为四川、湖北、江西等省的农民传授种麻技术,是推广苎麻种植技术的重要基地。
(五)具有一定的品牌知名度。益阳市享有“中国麻业名城”的美誉。华升集团拥有“洞庭”、“雪松”、“金爽”等知名品牌,营销网络覆盖亚洲和欧美国家。“益鑫泰”服装品牌在全国知名度较高。
总的来说,我省苎麻产业在全国具有明显优势,年工农业产值40多亿元,惠及100多万农民,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很显著。在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应进一步发展壮大苎麻产业。
二、我省苎麻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当前,受国际市场波动的影响,我省苎麻产业的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苎麻种植业萎缩。近年来苎麻收购价格持续下跌,2007年苎麻均价为6275元/吨,比2005、2006年下跌26%和31%,出现农民“卖麻难”。目前,全省麻农积压原麻约10万吨,价值约6.3亿元。麻贱伤农,麻农种麻积极性受挫,大量麻园被毁,全省苎麻种植面积年递减10万亩。
(二)减排环保压力大。近年来,国家加大对麻纺企业污染整治力度,各级环保部门对洞庭湖流域苎麻脱胶厂下达限期治理达标通知。但由于环保设施所需的投入大,一个3000吨规模的精干麻厂,环保设施需投入600万元,企业难以承受。
(三)兄弟省市发展来势逼人,我省苎麻产业的优势地位受到严峻挑战。湖北、江西、四川等周边省市纷纷把苎麻产业作为特色产业,加大支持力度。如湖北省政府提出了把苎麻产业做成“全国第一,世界一流”的目标,确定把咸宁苎麻作为武汉城市圈的一个区域特色产业重点发展。中央政治局委员、前任省委书记俞振声先后六次到咸宁考察,指导该市出台政策措施扶持苎麻产业。规划到2010年,咸宁市苎麻种植面积达到50万亩,实现工业产值50亿元,2015年增加到100亿元,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供、销、农、工、贸一体化发展的产业格局。四川达州市种植面积也上升到41.6万亩,总产值达7.6亿元,苎麻品质超过我省。
(四)产学研、农工贸结合不紧密。麻纺企业和科研单位没有形成互动、互利的合作机制,一方面是苎麻产业技术瓶颈难以突破,另一方面是科研成果不能及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麻农和麻纺企业之间也没有形成稳定的供需关系,市场反复波动,这种周期性振荡既伤农,又损工,极不利于持续发展。
(五)企业装备水平较低。我省多数苎麻加工企业技术装备和生产工艺处于上世纪70-80年代的水平,流程长、用工多,成本高,深加工能力弱。2007年,我省苎麻产量占全国的51%、精干麻占51%、长麻纺占43%、织布占34%、印染占17%、麻服装占1%。越往下游走,我省的产能越低,附加值不高。苎麻产品出口也以坯纱、坯布为主,少量的出口服装也是贴牌生产。
尽管我省苎麻产业的发展遇到了困难,但从国际、国内的中长期形势看,苎麻产业的发展前景广阔。
1、国家鼓励苎麻产业发展的机遇。国家“十一五”规划和纺织工业“十一五”发展纲要提出“大力发展麻类天然纤维资源,以麻代棉,以麻代化纤”,把非棉天然纤维作为我国应对化纤棉纤维短缺而重点开发的战略资源,受到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2007年,国家建立50个农产品的现代产业技术体系,我省唯有苎麻入选,依托农科院麻科所建立麻类现代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目前已进入实施阶段。这些都为苎麻产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2、沿海纺织业转移和市场消费升级酝酿商机。沿海很多企业把纺织等劳动密集型加工基地转移到中西部地区,为我省承接沿海纺织产业转移,引进战略投资者,提供了重大机遇。同时,近年来,经过精深加工的苎麻高档服饰在欧美、日本、香港等地深受欢迎,而且苎麻纺织品不受欧美国家贸易壁垒的限制和反倾销冲击。随着我国消费水平的升级,生态、天然的麻纺服饰将成为国内新的消费潮流。
3、技术储备有相当基础。农科院麻类研究所培育的苎麻新品种“中苎1号”麻纤维细度平均达到1800支以上,适合纺中高档产品;研发的“嫩梢扦插无性快繁技术”和“丘陵山区种植苎麻”技术等,初步实现了当年移栽、当年收获、当年高产。华升集团株洲雪松公司研制的300公支超细薄苎麻织物面料,是目前世界最高支麻纺面料。这些科研成果在我省大力推广应用,苎麻产业将得到质的提升。
4、循环经济发展潜力大。苎麻除作纺织原料外,麻叶可作饲料和食品添加剂,麻根、麻屑可用于造纸,麻骨可制纤维板、活性炭,麻秆、麻壳粉碎后是栽培食用菌的好原料。目前,苎麻转化生产燃料乙醇和可降解麻地膜等技术已取突破。苎麻综合利用和潜在用途的开发,为提高全行业的综合效益开拓了广阔空间。
5、生态效益非常明显。苎麻具有良好的水土保持功能,2008年水利部都将苎麻列入了南方坡耕治理的推广植物。我省有坡耕地1277万公顷,水土流失严重。在荒坡秃岭种植苎麻,既不与粮棉争地,又扩大苎麻种植面积,达到治理水土流失的功效。
综上所述,苎麻产业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我省应充分发挥苎麻产业的产能相对规模优势,抓住发展机遇,积极应对挑战,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推动苎麻产业转型升级,把苎麻产业做大做强。
三、做大做强我省苎麻产业的建议
(一)加强领导,科学规划,协调指导产业发展
1、建立协调工作机制。苎麻产业的发展涉及农工两大产业和国际国内两大市场,高效整合苎麻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形成管理科学、分工协作、互利多赢的组织体系,发挥全系统合力竞争的规模优势,对苎麻产业的发展意义重大。目前,国际金融形势动荡,苎麻产品出口不畅,产业发展跌入低谷,客观上需要建立对苎麻产业具有总体规划和执行机能的协调机制。建议恢复全省苎麻产业发展协调小组,由省发改委、省经委、省财政厅、省农业厅、省科技厅、省商务厅、省纺织行管办负责人组成。协调小组办公室设省发改委,具体负责苎麻产业的协调工作。苎麻主产区市(州)县(区)也要建立相应协调机制,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长效工作机制。
2、制定产业发展规划。从实际出发,科学制定苎麻产业发展规划,推动苎麻产业的种植加工、技术开发、环境保护稳步向前发展。建议抓紧制定出台《关于加快苎麻产业发展的意见》,明确苎麻产业的发展战略、目标和工作重点,进一步完善鼓励苎麻产业做大做强的政策措施。同时,针对我省苎麻产业规模效益没有充分发挥的现状,优化生产布局和产业结构,建立区域化、规模化的产业格局,在洞庭湖区和湘西北山区建设苎麻种植带,发展10万亩以上的县级苎麻产区,支持其建立区域精干麻加工厂和脱胶废水处理中心,形成特色鲜明的脱胶、梳麻原料加工基地,与麻纺和服饰加工企业配套形成产业集群。经过3-5年的努力,力争全省苎麻种植面积达到120万亩,其中优质苎麻100万亩;苎麻精深加工率达到80%,年总产值上百亿元台阶。
3、加强行业指导。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实行政府引导、市场为主的原则发展苎麻产业。做好政策指导、信息服务、市场监管。研究市场变化规律和消费趋势,引导有序竞争。建议把益阳打造成全国性的苎麻专业市场,使之成为展销苎麻产品、开展招商引资、演绎苎麻文化以及推进农工商、产学研合作交流的区域性平台。
(二)市场主导,政策扶持,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1、加大资金扶持力度。环境保护区域治理专项资金、农业板块基地建设资金、种苗培育专项资金、资源综合利用配套资金、科技开发专项资金、技术改造贴息资金等各类政策性专项资金,要向苎麻优质种植基地、优势加工企业倾斜。建议我省设立苎麻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统筹安排,集中使用。苎麻产业较集中的市县也要配套产业发展专项资金。
2、加强优质苎麻基地建设。支持农科院麻类研究所等单位建立优质苎麻试验基地,引种育苗,改良苎麻品种;鼓励农民推广种植优良苎麻品种,无偿提供优质种苗,连片建立优质苎麻种植基地;探索企业建基地、基地带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解决产销矛盾,实现按需定产,使原麻供需适度平衡;结合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实行麻地合理流转;对龙头企业建基地的优先供地,优惠租金,引导苎麻基地建设实现产业化和集约化发展;支持麻农发展多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组织,开展技术推广、咨询培训等服务。科技部门要加大投入,每年安排一定的经费扶持高效剥麻机的研制、改造和推广应用。农业部门要将剥麻机的购置纳入农机购置补贴范围。同时,建立苎麻收储调节专项资金,增强调节苎麻市场价格波动的能力。
3、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支持华升集团等重点企业申报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争取国家优惠扶持政策;积极实施品牌战略。着力培育我省自主品牌,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进一步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引导、支持苎麻加工企业打破地域界限,围绕产权股份化、经济规模化、经营集约化进行组织结构调整,使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转移,避免产能分散、无序竞争、低水平重复的状况。
在新型工业化引导资金中切块重点支持苎麻加工企业技术改造,开展产学研技术合作,提高企业装备水平。苎麻主产区市县每年要支持1-2个重点技改项目。发改委、经委等部门要根据国家产业政策,组织编制苎麻产业重点建设、企业技术改造、综合利用等项目规划,争取纳入国家支持的笼子。
4、推进产学研深度合作。进一步加快建设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各种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要在体制机制上解决科研院所与省内苎麻企业深度合作的问题,支持华升集团等企业通过产学研合作方式建立联合实验室、联合研发平台,加快苎麻脱胶及纺织先进工艺技术装备的研制。对产学研合作项目省里给予优先立项和配套支持。力争将苎麻技术装备研制列入国家重大纺织技术装备项目,将苎麻收割(剥制)等机械列入国家农机开发项目。科技部门要在科技三项经费中安排部分资金用于苎麻产业技术研发和成果推广。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开发的投入,对苎麻加工企业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实际发生的费用,允许企业按当年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的150%抵扣当年应纳税额;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当年抵扣不足部分,按相关规定在5年内结转抵扣。
5、鼓励企业扩大出口。对苎麻加工企业出口产品,每出口1美元由受益地财政部门给予0.05元人民币内陆运输补贴;年出口额达到100万美元以上的苎麻加工企业,每出口1美元另给予0.01元人民币奖励。国税部门要优先受理苎麻出口企业退税申报、优先安排退税指标、优先办理退库。
6、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建立招商项目库,定期向社会发布苎麻基地建设、脱胶中心、加工生产、综合利用、纺织印染、服装加工等产业链招商引资项目,广泛开展交流与合作,引进战略投资者开发苎麻产业。有条件的地方要建立苎麻纺织工业园,对在园区投资苎麻产业的相关项目,参照园区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执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