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种方法 |
品种名称 |
亲本来源 |
育种单位 |
育成 时间 |
系统选育 |
湘苎1号 |
黄壳早 |
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 |
1977 |
系统选育 |
湘苎6号 |
黑皮蔸 |
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 |
1993 |
系统选育 |
川麻1号 |
达县白麻 |
四川达县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
1965 |
系统选育 |
川麻2号 |
黄白麻 |
四川达县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
1965 |
系统选育 |
川麻3号 |
白麻 |
四川达县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
1965 |
系统选育 |
川麻4号 |
大红皮麻 |
四川达县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
1992 |
系统选育 |
黔苎一号 |
黄壳早 |
贵州省麻类科学研究所 |
1974 |
系统选育 |
牛耳青 |
黄壳早 |
湖南省沅江市黄业菊 |
1983 |
系统选育 |
湘苎3号 |
黑皮蔸 |
湖南农业大学苎麻研究所 |
1989 |
系统选育 |
湘苎4号 |
雅麻 |
湖南农业大学苎麻研究所 |
1991 |
系统选育 |
赣苎4号 |
圆叶青 |
江西省麻类科学研究所 |
2005 |
系统选育 |
华苎1号 |
芦竹青 |
华中农业大学 |
1990 |
系统选育 |
华苎2号 |
芦竹青 |
华中农业大学 |
1990 |
系统选育 |
华苎4号 |
稀节巴 |
华中农业大学 |
1999 |
杂交选育 |
鄂苎1号 |
细叶绿 |
湖北咸宁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
1996 |
杂交选育 |
中苎1号 |
圆叶青×芦竹青 |
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 |
2003 |
杂交选育 |
中苎2号 |
黑皮蔸S2×圆叶青S3 |
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 |
2003 |
杂交选育 |
中饲苎1号 |
湘杂苎1号×圆青5号S3 |
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 |
2005 |
杂交选育 |
苎优1号 |
圆青5号×黔苎1号 |
贵州省麻类科学研究所 |
1984 |
杂交选育 |
苎优2号 |
圆青5号×园麻 |
贵州省麻类科学研究所 |
1984 |
杂交选育 |
Dec-89 |
湘苎2号×资溪麻 |
江西宜春农业科学研究所 |
1997 |
杂交选育 |
川苎6号 |
叙永白麻×黑皮蔸 |
四川达县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
1999 |
杂交选育 |
川苎7号 |
C13(雄性不育)×B8(湘苎3号×达县家麻) |
四川达县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
1998 |
杂交选育 |
华苎3号 |
新余麻×稀节巴 |
华中农业大学 |
1998 |
杂种优势利用 |
湘杂苎1号 |
(圆青6号×黑皮蔸)组合 |
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 |
1992 |
杂种优势利用 |
圆青5号 |
园麻×青杆麻 |
贵州省麻类科学研究所 |
1978 |
杂种优势利用 |
赣苎1号 |
湘苎2号×玉山麻 |
江西省麻类科学研究所 |
1989 |
杂种优势利用 |
赣苎2号 |
湘苎2号×青壳子 |
江西省麻类科学研究所 |
1989 |
复合杂交 |
川苎8号 |
C26(雄性不育C7×湘苎5号)×B8 |
四川达县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
2002 |
复合杂交 |
川苎10号 |
(达县黄麻×(湘苎6号、川苎4号和湘苎3号))×湘苎6号 |
四川达县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
2006 |
复合杂交 |
赣苎3号(B232) |
赣苎2号×家麻 |
江西省麻类科学研究所 |
1998 |
复合杂交 |
华苎5号 |
(黄荆皮×稀节巴)×(鸡骨白×大蔸麻 |
华中农业大学 |
2004 |
辐射育种 |
湘苎2号(圆叶青) |
湘苎1号 |
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 |
1987 |
辐射育种 |
湘苎5号(7469) |
湘苎1号 |
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 |
1991 |
化学诱变 |
Tri-1 |
湘苎3号 四倍体(秋水仙素处理湘苎3号种子)×湘苎3号 |
湖南农业大学苎麻研究所 |
2001 |
化学诱变 |
Tri-2 |
湘苎3号 四倍体(秋水仙素处理湘苎3号种子)×湘苎3号 |
湖南农业大学苎麻研究所 |
2001 |
种子繁殖 后代 |
湘苎7号 (0501) |
湘苎二号种子繁殖后代发现优良单蔸 |
湖南农业大学苎麻研究所 沅江市农业局 |
2013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