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1:“十二五”纺织工业科技攻关及产业化项目 |
|||||||
二、纤维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5项) |
|||||||
10、天然纤维加工技术 |
|||||||
编号 |
技术名称 |
类别 |
项目意义及需要进一步解决的关键技术 |
技术基础及实施方案 |
2015年目标 |
2020年目标 |
|
1 |
麻类作物良种培育和种植技术 |
中试 |
亚麻良种培育和引进繁扩技术,苎麻、黄麻、大麻的良种培育(基因)技术;需将良种评价深入到纤维层级,建立完善的良种评价体系;建设优质品种种植基地 |
已有初具规模的种植基地和相关科研院所的研究技术成果;申请国家和政府立项及政策支持 |
建成若干产业化的优质麻类作物种植和原料加工基地,并发挥其示范效应,扩大优质麻类作物种植面积75% |
种植面积扩大150%,使原料质量接近或达到国际水平,亚麻、黄麻原料的国产比例达到50%左右 |
|
2 |
麻类作物种植收获成套设备技术 |
中试 |
适应苎麻、亚麻、大麻、黄(红)麻及不同生产条件(如地形)的成套设备研制 |
苎麻小型剥麻机已有多种机型,需进行机型筛选定型,大型剥麻成套设备目前已处于研制阶段,期内进行小试与中试;亚麻种植收获已有一定机械化生产基础;小型大麻农用设备也已有研究和应用,需要研发适合黑龙江和新疆等种植基地大田生产的成套技术和大型设备。可引进、借鉴国外先进技术,联合农机科研和生产企业共同研制 |
减少手工操作,降低劳动强度和用工成本50%,扩大机械化生产应用,行业内推广30% |
降低劳动强度和用工成本70%,扩大机械化生产应用,行业内推广50% |
|
3 |
亚麻雨露有机麻技术 |
小试 |
亚麻品种、菌种和雨露脱胶技术 |
新疆天山附近已有采用雨露有机麻的技术基础,在其他气候环境适合之地进行推广。 |
在适宜地区取得示范效果,并在行业内推广10% |
行业内推广25% |
|
4★ |
麻纤维生物脱胶清洁生产工艺 |
产业化 |
麻纤维(如苎麻)品种、脱胶生物菌种、酶制剂和配套设备应用推广 |
苎麻生物脱胶目前已处于生产推广应用阶段,期内拟进行生物菌、生物酶的进一步优化,实现全生物脱胶。麻纤维生物脱胶清洁生产工艺需进一步研究其原理和开发相应设备,使之更加成熟稳定,提高脱胶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进而产业化推广 |
形成成熟生产工艺,建成示范企业;行业内推广50% |
行业内推广80% |
|
5★ |
苎麻前纺加工技术和专用设备的研发 |
产业化 |
改造苎麻前纺加工设备,缩短工艺流程,减少用工50% |
部分企业已经对许多生产关键设备和部件进行了革新改造,需在政府政策支持下,与纺机企业联合开发新型设备 |
成套设备定型、投产;在行业内推广10% |
行业内推广40% |
|
|
|
|
|
|
|
|
|
三、新型纺纱、织造关键技术(8项) |
|||||||
11、新型纺纱技术 |
|||||||
编号 |
技术名称 |
类别 |
项目意义及需要进一步解决的关键技术 |
技术基础及实施方案 |
2015年目标 |
2020年目标 |
|
2 |
嵌入式纺纱技术在棉、麻纺行业的工艺技术研究及产业化 |
产业化 |
作为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纺纱技术,具有适用范围广、资源优化利用、缩短工艺流程、降低能源消耗和原料消耗等方面的优点。进一步研究在棉和麻等纺纱系统中应用嵌入式纺纱的新型细纱机和专用配件,对各种纺纱系统进行嵌入式纺纱工艺优化设计研究,包括相关前纺、细纱、络筒、染色等工序生产工艺研究,并制定相关操作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 |
在毛纺行业已实现产业化生产;棉纺、麻纺等企业及科研单位正在进行嵌入式纺纱技术的生产试验,下一步将积极开展相关配套技术及设备的研究,围绕产业链进行新产品研制。 |
在主要棉纺、麻纺企业进行产业化应用。 |
行业内推广30-50% |
|
|
|||||||
14、麻类纤维纺纱专用技术及装备 |
|||||||
编号 |
技术名称 |
类别 |
项目意义及需要进一步解决的关键技术 |
技术基础及实施方案 |
2015年目标 |
2020年目标 |
|
1 |
先进高效、低耗、环保的麻类纤维纺纱专用技术及装备 |
产业化 |
1.苎麻带状精干麻、牵切纺工艺技术设备研制。突破精干麻成带关键技术,研制苎麻牵切纺工艺技术设备。缩短工艺流程,提高工效和产品质量; |
紧密纺(集聚纺)技术已有企业试验应用。带状精干麻技术和牵切纺技术目前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期内完成技术优化与工艺设备定型,在行业推广应用。亚麻、大麻、黄麻精细化生产已有研究基础,需进一步研发和推广 |
解决麻紧密纺(集聚纺)关键技术,规范和定型苎麻牵切纺工艺设备,突破高效短流程水理机、精梳机等设备技术,实现连续化、自动化生产,在麻纺织行业推广应用。建成1-2条自动化、短流程、用工少的苎麻、黄麻纺织专有生产示范线,精细大麻、亚麻纺织生产示范线,突破产业化瓶颈 |
行业内推广50% |
|
|
|
|
|
|
|
|
|
四、印染高新技术(6项) |
|||||||
23、麻纤维染整工艺技术及特种助剂 |
|||||||
编号 |
细化技术 |
类别 |
项目意义及需要进一步解决的关键技术 |
技术基础技及实施方案 |
2015年目标 |
2020年目标 |
|
1 |
麻纤维染整工艺技术及特种助剂 |
产业化 |
麻类纤维面料柔软性差,染色难且色牢度差,亟待开发相应的染整技术,提高服用性能。 |
国内对麻织物的染整进行了多年研究,需通过产学研联合,重点研究新型染整助剂、酶制剂和改进后整理技术 |
重点改善苎麻刺痒感和麻类产品染色、柔软等问题,实现新技术产业化,行业内推广30% |
行业内推广60% |
|
1.麻类织物染色、柔软后整理技术; |
|||||||
2.生物酶处理技术; |
|||||||
3.环保型染料及助剂开发; |
|||||||
4.苎麻织物降低刺痒感关键技术研发。 |
|||||||
|
|
|
|
|
|
|
|
六、节能、环保技术(3项) |
|||||||
34、废水深度处理及资源回用技术 |
|||||||
编号 |
细化技术 |
类别 |
项目意义及需要进一步解决的关键技术 |
技术基础技及实施方案 |
2015年目标 |
2020年目标 |
|
3★ |
麻类脱胶废水处理与综合利用 |
小试 |
解决麻类脱胶普遍面临的废水处理技术与成本问题,实行治污与资源回收、综合利用并举。需对不同的麻及不同的脱胶方法的废水制定相应的技术方案,并对各种治理技术进行经济性比较与选择 |
已有部分企业和科研院所进行过研究和试验,还可借鉴造纸、丝绸等行业的经验组织专题研究与联合攻关 |
建成示范企业;行业内推广20% |
行业内推广50% |
注:其中带“★”标记的表示该项目同时属于节能减排项目。
附件2:“十二五”纺织工业先进适用技术推广项目 |
|||||
二、纺纱、织造(第14~35项,共22项) |
|||||
3、麻纺新工艺技术(第26~29项) |
|||||
编号 |
技术名称 |
技术特征及市场需求 |
2015年目标 |
2020年目标 |
实施效果 |
26★ |
麻类纤维新型脱胶技术 |
麻类纤维生物/物理脱胶工艺:采用生物或生物酶技术或结合物理方法进行脱胶,减少污水排放,实行低碳环保、清洁生产。尚需突破稳定质量、缩短流程、减少用工、快速脱胶关键技术 |
突破关键技术,提高产品质量稳定性,实现技术定型和标准化生产;在行业内推广50% |
行业内推广75% |
部分院校和企业已有研究应用,效果良好。需要示范企业和院校、生物制剂公司等联合攻关,把握原料、工艺、酶制剂和操作、环境等因素对产品质量的影响规律,进一步定型技术和和实行标准化生产 |
麻类纤维短流程快速脱胶技术:采用快速脱胶新技术替代原化学脱胶技术,采用短流程工艺改造原拷、漂、酸、洗工艺,建立短流程快速脱胶生产线 |
在节水节能和减排的同时,提高效率,减少用工;行业内推广10% |
行业内推广30% |
节约用煤10%,节约用水14%,减少废水排放15% |
||
苎麻“减量脱胶”工艺、技术及装备:采用自主研制的苎麻脱胶助剂和牵伸机,达到快速、均匀脱胶、减轻工人劳动强度的目的;采用自主研制的新型漂酸洗油联合机工艺代替老漂酸洗、给油工艺。应用前景广阔。 |
减少用工、降低劳动强度,节能减排,改善环境;行业内推广15% |
行业内推广40% |
节约用水6%,节约用电8%,节约蒸汽8%,折合少用标准煤8%,少排硫化物5%,少排二氧化碳6%;少用氢氧化钠5%;减少劳动用工5%。工人劳动强度降低、劳动环境得到改善 |
||
27★ |
亚麻无氯脱胶及色纺纱清洁生产技术 |
采用氧漂及酶处理技术,替代传统“亚氧漂”工艺,解决目前大多数企业用含氯漂白制剂脱胶、漂白亚麻污染环境的问题 |
行业内推广15% |
行业内推广40% |
产品质量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节电7%,节约蒸汽5%,节水6%,折合节约标准煤6% |
28 |
黄麻纤维精细化处理技术 |
采用黄麻纤维梯度复合生物处理技术、高效化学脱胶技术、柔软物理细化技术等可控组合精细化处理技术 |
行业内推广15% |
行业内推广35% |
在保证纤维强力的同时,显著提高黄麻纤维细度(达到600Nm),白度提高到53.7,可纺制36 Nm、57 Nm黄麻/棉混纺纱 |
29 |
麻类纤维与多种纤维混纺、交织工艺和高档针织产品技术 |
在保持麻类纤维优良特性的同时改善其不足,扩大应用领域,顺应并引领市场需求 |
行业内推广50% |
行业内推广70% |
部分企业已有应用和开发,麻与多种纤维混纺、交织面料和相关针织产品的市场反应良好 |
注:其中带“★”标记的表示该项目同时属于节能减排项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