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 页
团队建设
团队成员
最新动态
麻类行情
麻类价格
肥料行情
原理技术
施肥原理
施肥技术
最新技术
数据库
配方施肥
缺素诊断
专家系统
麻类咨询
标准规范
技术标准
技术规范
交流园地
请选择查询数据库
全国肥料企业数据库
全国麻业专家数据库
全国麻类论文数据库
全国麻类文章数据库
全国麻类成果数据库
全国麻类著作数据库
红麻生长期和贮存期病虫害防治技术
成果名称:
红麻生长期和贮存期病虫害防治技术
获奖等级及年份:
1996农业科技司(1991-1995)
获奖人员:
吴家琴,陈绵才,张继成,汪廷魁,薛召东,张怀芳,汤淮明,孙德刚,欧显勤,刘伯忠,吕文钦,李国清
获奖单位:
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
成果简介:
红麻生长期的主要病虫害有根结线虫病、炭疽病、小造桥虫,全秆贮存期的虫害主要是麻窃蠹。经199l~1995年的研究,明确了安徽省主要麻区红麻根结线虫的种群及其分布特点,验证了花生、棉花、木薯、甘蔗等旱地作物是对红麻根结线虫免疫的作物,以其和红麻轮作,根结指数降低3级以上,每公顷增产纤维345kg以上,筛选出了比涕灭威毒性低、较经济、低残留的新复配农药辛拌磷,每公顷施2250g(有效成分),防治区根结指数一般可降一级以上,一般每公顷增产纤维300kg以上,最高达l890kg,对该病应以轮作防治为主,无法轮作的麻田进行化学防治。根据红麻炭疽病病菌传播特点,重点筛选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杀菌剂处理种子和苗期喷雾防治。筛选出了新复配农药40%托福灵可湿性粉剂,每千克种子拌药5g,发现炭疽病时喷800倍液托福灵。经大面积防治试验,防治区基本苗数每公顷可多1.5万~25.5万株,多数麻区相对防治效果达75%以上,烂头株率在3.2%以下,多数麻区的烂头株率在1%以下。对小造桥虫,根据害虫的生物防治原理,用鳞翅目害虫的细菌性天敌苏云金芽孢杆菌的制剂Bt乳剂300倍液进行大田防治试验结果,平均防效达99.1%以上,比对照平均增产23.8%,优于化学防治。针对麻窃蠹(即大理窃蠹)发生规律和根据农药杀虫原理研究防治对策。明确了红麻全秆贮存期的主要害虫是大理窃蠹(Ptilineurus marmoratus),该虫在湖南沅江和安徽六安年发生1~2代,在红麻秆内以幼虫或老熟幼虫结茧越冬,幼虫5~6龄,成虫盛发期分别为5月中、下旬和8月上、中旬,在成虫盛发初期用1%辛拌磷毒土(有效成分)撒于麻垛及四周地面,防治效果达92%以上。有虫麻垛用磷化铝密闭熏蒸,对各虫态杀死率均为100%。麻秆贮存前将其含水量控制在25%以下,贮存期不超过一年是有效的保护措施。对该虫应着重防治第一代,控制第二代。研究提出的防治技术经济有效、简便易行,可在全国麻区及纸厂普遍应用。防治措施实施结果,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建立了282hm2防治示范区,1992~1994年在湖南、安徽、广西等重病麻区扩大示范防治面积0.32万公顷,投资与效益之比为1:16.8。化学防治面积大幅度压缩,农药使用量和对害虫天敌的伤害都明显减少、麻田自然天敌明显增加,并给棉花害虫天敌形成重要来源,对害虫起到明显抑制作用。麻窃蠹防治示范已达700t,防治经济效益比为1:18.75。
数据库信息
全国肥料企业数据库
全国麻业专家数据库
全国麻类论文数据库
全国麻类成果数据库
全国麻类著作数据库
全国麻类文章数据库
麻区土壤肥力数据库
麻区气象资料数据库
麻类行业文献数据库
关于本站
|
网站导航
|
实用查询
|
师生园地
|
管理登录
|
访问记录
|
图片展示
Copyright by Ramie Research Institute of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苎麻研究所 版权所有 2009-2011
湘ICP备10006838号
湖南农业大学复杂系统与电子商务创新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