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主要麻类作物种植资源搜集鉴定与利用
  • 成果名称:
  • 中国主要麻类作物种植资源搜集鉴定与利用 
  • 获奖等级及年份:
  • 1992农牧渔业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997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986-1990) 
  • 获奖人员:
  • 1992:孙家曾,邓丽卿,郑长清,颜忠峰,肖瑞芝,余隆其,孙安国,林华如,栗建光,卢耀广,李祖士,赖占钧,程新奇,祁建民,刘素纹1997:孙家曾,郑长清,邓丽卿,肖瑞芝,颜忠峰,栗建光,程新奇,张波,陈祥雨,孙安国,李祖士,赖占钧,祁建民,林华如,刘素纹 
  • 获奖单位:
  • 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 
  • 成果简介:
  • 在“六五”研究基础上,1986~1990年,麻类研究所与有关单位协作,从国内19个省(区)及世界25个国家共搜集黄麻、红麻、苎麻、亚麻、大麻种质资源2934份,野生近缘种33个。对其中2125份的农艺性状、经济性状、生育性状和1993份纤维品质测定及2710份抗病性等35项进行鉴定,获得67878项次数据,并将其输入数据库,建成我国第一个资料完整的大容量麻类作物种质资源数据库,为麻类作物的遗传育种、科研和生产应用奠定了基础。通过综合鉴定,黄麻圆果种可划分为41个类型,长果种11个类型,红麻12个类型,苎麻78个类型,亚麻10个类型,大麻12个类型。同时评选出五种麻类作物的优异种质资源200余份,其中苎麻兼抗三病(炭疽病、花叶病、根腐线虫病)的有青大叶等6份,纤维品质特优(2001支以上)159份,黄麻高产抗病3份,纤维品质优良(500支以上)15份,红麻高产抗病8份,高抗炭疽病8份,亚麻高产、抗病、优质8份,向有关单位提供五种麻类种质共300多份次,如鉴定出的优质高产苎麻红皮小麻、青壳子,黄麻179、10~38,红麻71~4、粤74~3,亚麻黑亚6号、8号等品种已直接提供生产应用。红麻提供青皮3号原种及其技术资料。供提纯复壮研究推广该品种的种子300多万千克,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还有些种质在遗传育种、教学与科研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五种麻类作物野生近缘植物和各种类型的染色体组型、带型的研究,探明了亲缘关系及起源、演化和分类,为生产利用和遗传研究积累了宝贵的资料。自交繁种776份入国家种质保存库,扩大繁育苎麻种质资源1027份入圃保存。在鉴定整理的基础上,编写出《中国主要麻类作物品种资源目录》,编目品种1975份;及《中国苎麻品种志》(农业出版社出版),人志品种780份,在各级刊物上和IJO学术交流中发表论文49篇,对科研、生产与教学等有重要参考价值,有的已被引入麻类作物有关论著中。该成果199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