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麻种质资源的国外引进及其鉴定利用
  • 成果名称:
  • 红麻种质资源的国外引进及其鉴定利用 
  • 获奖等级及年份:
  • 1991农牧渔业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985-1989) 
  • 获奖人员:
  • 黄培坤,邓丽卿,栗建光,李爱青,彭广尚,金关荣,苏康富 
  • 获奖单位:
  • 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 
  • 成果简介:
  • 国外引种利用是发展我国农业生产的重要途径。本研究主持人从美国有关部门引进红麻种质资源325份,并使我国首次获得生红麻资源,从而使我国由仅有68份种质的贫乏国,跃居世界红麻种质资源大国。通过研究,鉴定出一批高产、抗病,适于造纸及特异类型资源,适于全国生产、育种、科研和教学上应用。引进材料通过形态特征,生长发育特性,经济性状,抗病力,造纸利用及产量等系统鉴定和全面评价,鉴定出适于造纸、全秆产量、纤维产量、出浆得率、木纤维长度、抗病力等综合性状均优于青皮3号的BG52-135,全秆每公顷产16776kg,出浆得率53.14%,比对照分别增加14.5%和14.76%,木纤维长度0.805mm,该品种用于造纸时,因增产和增浆实际每公顷可增加出浆量31.08%。此外,可供造纸用的品种还有古巴6号、K292、台农1号等,优质品种EV71、S55等;高抗红麻炭疽病的有85-224、85-133;抗根结线虫的有J-1-113;生育类型丰富,全生育期变幅100~250天,适于不同纬度不同生态地区种植,叶、茎、花的形态有18种表型,其中12种为我国新引入的特异类型,从而丰富了我国红麻基因库。本研究的规模及所取得的成果和研究水平等方面,居国内外先进水平,并填补了我国红麻全秆造纸农业的空白。本成果具有明显的利用价值,国外引进325份资源,丰富了我国的红麻资源库,具有长远的经济效益;高产抗病品种的种植及在造纸上的利用,每公顷增收1350元,还可节省进口木浆的外汇,经济效益显著;优异型资源的发现,供亲本选配,选育出新品种,具有潜在的经济效益,研究结果及其分析,既提高了本学科的理论水平,又可提供教学及其他研究上应用,社会效益明显。BG52-135已被广东、浙江等地引种,增产显著;优良的种质已被浙江、广东、南京、福建等有关单位利用作亲本;研究结果被华南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用于充实教学内容,并被《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作物栽培学》、《当代世界农业》等书籍引用。该成果1991年获农牧渔业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