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纤维与苎麻混纺纱的开发
  • 文章题目:
  • 竹纤维与苎麻混纺纱的开发 
  • 关键词:
  • 竹纤维与苎麻混纺纱的开发 
  • 作者(排名):
  •  
  • 采样数:
  • 314 
  • 文章来源:
  •  
  • 发表年份:
  • 29/08/2006 
  • 分类:
  • 竹纤维加工 

  摘 要:介绍了竹纤维的性能特点,结合生产实践,通过工艺试验,分析和探讨了竹纤维与苎麻混纺纱的一些工艺参数,为提高混纺纱产品质量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竹纤维;苎麻纤维;混纺纱;工艺
  1 前 言
  竹纤维是以竹子为原料,经过人工催化将甲种纤维素含量在35%;左右的竹纤维提纯到93%以上,采用水解——碱法及多段漂白而制成满足纤维生产要求的竹浆粕,再经溶解纺丝而成。该纤维细度细,强力高,耐磨性大,韧性强,染色后不易褪色.吸湿渗透性好,手感柔和光滑,富有丝质效应与感觉。它集天然纤维与人造纤维的优点于一身,而且具有独特服用性能和天然的抗菌功能,符合环保要求。苎麻纤维具有良好的吸湿散热性,耐酸耐碱。开发的竹纤维与苎麻混纺纱织物,其风格独特,强力高,耐磨性大,悬垂性佳,手感柔软,穿着舒适凉爽,染色性能优良,透气性佳,吸湿放湿性优良,具有仿真丝的感觉,是一种高档服饰面料,适用于制作T恤、高档时装、高档衬衫、内衣及床上用品,深受消费者青睐。本文结合生产实践,通过纤维性能和纺纱过程工艺参数研究,探讨了提高竹纤维与苎麻混纺纱质量所采取的有效措施。
  2 纱线规格及工艺流程
  竹纤维的细度、白度与普通粘胶纤维接近,纵向具有光滑的特性,横向截面近似圆形,边沿具有不规则的锯齿形,因此具有较好的抱合力,主要物理指标测试结果为:细度1.65dtex,长度38mm,干强4.4lcN/dtex,湿强3.90eN/dtex,质量比电阻8.8lg(Ωg/cm2),回潮率 11.8%,干伸长19.8%,湿伸长22.4%,静摩擦因数0.247,动摩擦因数0.101。
2.1 纱线规格
  由于实际生产中苎麻落麻率较高,因此,要保证纱线混纺比例正确和混和均匀,在纺制竹纤维/苎麻(60/40)32.4tex、36.4tex转杯纱和竹纤维/苎麻(70/30)28.1 tex、19.4tex环锭纱时,开清棉工艺流程中采用称量装置,转杯纱苎麻比例控制在38.5%一40.5%之间,环锭纱苎麻比例控制在30%~35%之间。
2.2 工艺流程
  竹纤维+苎麻:清花A002D→A006B→A036C→A092→A076→梳棉A186D→并条FA A302(二道)→转杯纺FA601A(或→粗纱)A454G→环锭细纱FA506→日本村田络筒(No.7-7)。
  3 竹纤维纺纱工艺过程及关键技术措施
  3.1 原料纺纱性能和纺前预处理
  苎麻原料要经过软化处理,即用适量的油剂和防滑剂喷洒纤维表面,以增加纤维间的抱合力,使其达到纺纱的要求。苎麻纤维整齐度差,刚度大,易脆易断裂,选择清花各部件打击速度时,较纺粘胶纤维降低10%~13%左右,以兼顾两种纤维的性能,以免损伤纤维,影响成纱质量。用0.9%~1.2%的抗静电剂喷洒竹纤维表面,同时车间相对湿度控制在65%~69%之间,以减少静电。
  3.2 主要工艺参数和技术措施
  3.2.1 清花工艺特点
  清花工艺采用称量装置,混料中两种成分按纱线类型控制好苎麻的实际比例。竹纤维整齐度好,长度好,较蓬松,容易开松,容易产生棉结,故打击速度不宜太高,以免损伤纤维。苎麻纤维长度整齐度差,纤维不柔软,杂质多,故打手速度也不宜过高,各机台的尘棒隔距适当放大,以多落杂质。A002D抓包机要少抓、勤抓和少打击。提高抓包机的运转率,A002D抓棉机打手速度降为605r/min;A002D小车回转速度降为2.2r/min,刀片伸出肋条3.2mm,小车下降距离为3mm。A036C采用梳针打手,给棉罗拉与打手隔距适当放大,减少打击次数,加强开松梳理,以减少纤维散失和损伤及短绒率。A036C打手的速度为488r/min,与给棉罗拉隔距调整为12.5~13.5mm,与剥棉罗拉隔距调整为3.5mm。A006B打手速度调整为 402r/min;A092剥棉打手速度降为410r/min,A076综合打手速度调整为785r/min,充分发挥棉箱的混和均匀作用。主要工艺参数为:棉卷定量380g/m,长度30.6m,伸长率1.41%,重量不匀率控制在1.3%以下,棉卷罗拉速度为12.0—11.0r/min。因此生产中采用“多松少打、短流程、低速度、大隔距、轻定量”的工艺原则。
  3.2.2 梳棉工序特点
  卷子中的竹纤维蓬松,回弹性差。苎麻纤维中杂质还较多,梳棉棉网转移困难,容易缠绕锡林,成网易断和烂边,影响棉网质量,因此梳棉工序适当降低刺辊速度,减少纤维损伤,使纤维顺利转移,减少棉结。锡林和盖板间隔距适当放大,以提高梳理度;锡林与道夫间隔距适当偏小,有利于道夫对锡林上的纤维进行梳理,并顺利凝聚转移;锡林与刺辊间隔距适当偏大,以减少纤维损伤和短绒;选用低盖板速度和平除尘刀中角度;采用专纺针布加工竹纤维和苎麻纤维混合原料,以解决梳理度不够和转移难的问题,从而使纤维得到充分梳理,减少生条和成纱棉结;适当减小锡林与大漏底隔距,减小大漏底的包围弧长度,这样能解决大漏底吸花问题;通过降低棉网张力、牵伸倍数和生条定量,可解决纤维转移困难、棉网易出现飘头、落网现象,有利于改善生条条干水平。因此,生产中采用“低速度、轻定量、中隔距、小张力牵伸”的工艺原则。其工艺参数为:生条定量18.20—19.98g/5m,锡林速度328r/min,盖扳速度178mm/min,锡林~刺辊隔距0.23mm,给棉板~刺辊隔距0.25mm,锡林~盖板隔距为0.39、0.35 0.31 0.35mm,锡林~道夫隔距0.15mm,生产中生条萨氏条干控制在15.2%以下,棉结为2.5粒/g。
  3.2.3 并条工序特点
  生条中纤维弯钩较多,结构混乱,必须经过两道并合牵伸,以提高纤维伸直平行度、整齐度和降低重量不匀率。为降低条干不匀率,采用顺牵伸的工艺原则;罗拉隔距适当放大,可改善条干水平;采用弹簧摇架加压,以加强对纤维运动的有效控制;采用重加压,减少棉条在牵伸中的滑移现象,提高牵伸效率和纤维伸直平行度,改善棉条结构,提高条干水平,减少成纱的粗细节和棉结数量;通过另大并条张力和牵伸倍数,可解决熟条发硬的圈条不良等问题。因此,生产采用“重加压、中定量、中隔距、轻定量、中喇叭口径、低速度、顺牵伸”的工艺:原则,其工艺参数见表l。

  3.2.4 粗纱工序(环锭纱用)特点
  粗纱采用轻定量,适当减小粗纱卷绕直径,以减小粗纱退绕时的拖动张力,减少意外伸长;粗纱定量适当降低,可减小细纱机总牵伸倍数,有助于减小纤维在牵伸运动中的移距偏差,可改善纱条光洁度和提高条干水平,粗纱轴向卷绕密度适当偏大,有利于改善粗纱内部结构和提高条干水平;粗纱回潮率适当偏大,使粗纱中纤维在纺纱过程中刚度减弱,减少纺纱过程中纤维相互排斥和静电干扰现象;粗纱中纤维的抗扭和抗弯刚度对成纱质量有重要影响,因此粗纱要保持良好的结构,并提高粗纱内在质量,有利于细纱牵伸和摩擦力界的稳定;粗纱车间温度控制在26~29℃,相对湿度控制在55%~61%之间,可减少静电产生。因此,生产中遵循 “重加压、低速度、大隔距、小张力、、中捻度、轻定量”的工艺原则。其工艺参数见表2。

  3.2.5 转杯纺工序特点
  提高分梳辊速度,能加强开松和分表2粗纱主要工艺参数梳纤维,提高单纱强力和降低单纱强力CV;纺纱杯转速提高,有利于纤维伸直、平行和转移,使纤维凝聚时抱合紧密,提高成纱强力。转杯纺主要工艺参数为:捻系数480-500,纺纱杯转速40000~40200r/min,分梳辊速度 7600~7800r/min,纺纱杯直径~66mm,卷取速度84.5~87.5r/min,车间温度控制在25~29℃相对湿对湿度控制在65%左右。
  3.2.6 细纱(环锭纱)工序特点
  采用硬度适中的中弹性胶辊,适当降低车速,均可提高成纱质量;适当降低车速和锭速,可减小离心力作用和静电积聚现象对成少质量的不良影响;后区牵伸倍数控制在1.38~1.45倍之间,能减小牵伸波,降低粗细节数量;合理选择钢领钢丝圈型号(自润滑钢领PGl/2-4251),降低断头率,以保证生产顺利进行;车间相对湿度控制在65%左右,以减少静电作用的不良影响。因此,生产采用“中捻度、中后区罗拉隔距、中加压、低车速、中弹中硬度胶辊”的工艺原则。其工艺参数见表3。

  3.2.7 络筒工序特点
  络筒工序从减摩保伸人手,工艺原则为“轻张力、低速度、小伸长、保弹性、减摩损”,适当降低络纱速度和络纱张力,以保持原纱的物理机械性能,减少断头、伸长、发毛及再生毛羽和再生千米节结的产生。络纱速度为900-1000m/min,张力为9~10档,卷绕密度0.425g/cm3。
  4 成纱质量
  成纱质量见表4及表5。


  5 结 语
  纺竹纤维和苎麻混纺纱时,合理控制苎麻混入比例;采取生产中加入适量的抗静电剂,清花夹粗纱以防粘卷,清花多梳少打,梳棉优选工艺及新型金属针布,生条定量偏轻控制,并粗细工序合理控制牵伸力和控制力等措施,对提高成纱质量十分重要。
  赵博 (中原工学院) 石陶然(河南省南阳纺织集团)